今天看了一部题材很棒很现实的电影《Gifted 天才少女》,该剧讲述了美国队长扮演者化身为修船工男主和天才萝莉小侄女的故事。
故事细腻二人互动温情又有爱,高智商的小萝莉萌点多多,最重要的是,该剧揭露了一个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起大环境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赢在起跑线,童年应该有的是开心的模样,我在看的过程中会想,自己曾经是怎样的小孩,比起人人艳羡的聪明,我更偏爱电影中他们的有爱互动。
孩子从来不是满足父母梦想的工具,太多枷锁、太多捆绑不该出现在不对的年龄上,不该施加在别人的生命中。有且一生,怎么活,该让自己决定。
纵观中国家长的所盼所为,我总感觉在该管的地方没管,在不该管的时候管得太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从怀孕起就听莫扎特的音乐,将来孩子真的会特别聪明吗?让孩子学钢琴、芭蕾、剑术……真的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吗?把孩子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时时陪伴,刻刻督促,孩子真的就能赢在起跑线吗?
中国父母都关心子女教育,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望子成龙”,也想儿女去尽可能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众多中国父母起早摸黑,不分周中周末,一年到头为了子女上学的事情奔波,甚至常年离开丈夫、家人和朋友到外地或国外陪子女上学。
为了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经常想尽办法找关系、开后门,使用所有能想到的招法,就是为了子女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在《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一文中,调查发现,中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这也导致了孩子有烦恼不愿意找父母倾诉。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与中国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伪沟通”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
往往是由于父母常常以成绩、考试排名、学校表现等作为沟通内容,甚至以查询、指责、批评为沟通内容,但是孩子不认为这是沟通。
因此,虽然中国父母认为自己与孩子进行了很多沟通,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孩子的感受并不是这样。
家长的沟通缺乏实质内容,家长关心的是分数,关注的是孩子取得的荣誉,以孩子的荣誉满足自己的需要。
家长为什么只关心分数,因为只有分数才可以排名,排名就有好坏。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家长极强的控制欲,关心分数不是为孩子而是为自己。
中国父母的一大爱好,就是把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很多爸爸想当官,官瘾还很大,然而未遂,总是想让孩子当公务员,进而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很多爸妈有名校情结,当不了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想当北大清华学生的爸妈。
还有很多父母想学钢琴、想学舞蹈、想当歌星、想出国……没成功,统统转嫁给孩子。
李湘说:“毕竟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能让她去成就你的梦想呢,不觉得对她来说有点不公平吗?”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不明白。
其实这是很多为人母、为人父真的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现象非常严重。他们剥夺了孩子享受美好童年的权利,把自己的“私心”侵入在孩子身上。
对这个问题,家长未必能接受。因为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什么都不懂,自己的引导不但必要也很及时。自己是在帮助孩子。果真是这样吗?
孩子一句“我为谁而活?”拷问的是每位家长和每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和孩子的期望存在差距,我们的期望值远远超出了孩子对自己的期望,或者超越了孩子的能力所及。
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说自己从小喜欢唱歌,遗憾的是家里人坚决反对他走演艺路线,只好含泪念了企业管理。现在虽然开公司赚钱不少,但唱歌一直是他未完成的梦想,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后能够延续自己的梦想,所以,给女儿请了声乐、钢琴、古筝、表演、形体、舞蹈等各路最专业的家教团队,全方位培养。
你女儿喜欢唱歌、跳舞、弹琴吗?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他说,小孩懂什么,还不是靠我们家长培养!想到有一天女儿会在舞台上发光,我就觉得特别欣慰。
他沉浸在自我感动中,再说下去,差不多就要热泪盈眶了。
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小孩,还不自知,还自以为伟大。
我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很多父母要让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你自己的梦想自己不去实现,指望孩子干嘛?
想读名校,去报考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啊。想唱歌,去参加《中国好声音》啊,你不年轻,不貌美,都不是问题。
孩子不是你的橡皮泥,随便你捏成什么形状。即使孩子有能力去实现你的梦想,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去做。
李湘说:“孩子听父母的,我觉得不会错到哪儿去,但是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个人的一些想法,这个我觉得是彼此的一种尊重。”
当父母的,不仅要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更要培养他们自由选择的能力。如果每个人的梦想都让子女完成,那么没有哪一代人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的。
就像纪伯伦《论孩子》所说: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和孩子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大家一起成长。
可是,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于是,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也许你有很多梦想没有机会实现,别让孩子代替你实现,记着,那是你的梦想,不是孩子的梦想。
与其让孩子去实现你的梦想,不如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让家长和孩子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大家一起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范帆华,白天驰骋职场,晚上在家码字。愿用我走心的、有温度的文字,带你走出婚姻、职场、育儿的围城。
微信公众号:青华婚姻职场育儿
投稿邮箱:1398172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