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第十二⑥-2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跟上一句话差了一个字。上一句用的是明,这一句用的是远。明达,则可以致远。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在我们这里是行不通的,这个才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当我们懂得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助于整个团体的和谐,和谐才可能走的更远。在一个时代、在一个朝廷、在一个家庭、在一个企业当中都一样。我们首先要做到明达,看得清楚,看得透彻,这个时候不光我们自己不受影响,不受情绪带动,我们还可以及时地制止和做一些调整。礼之用,和为贵,达到一个和谐的效果和目的,一个家庭才可以走得更远,一个企业才可以走得更远,一个朝代才可以走的更远。所以明以致于远,我们先要做一个明达的人,当你是一个明达的人自然就会有远见。
我们从明达到远见,再来延伸。比如说有人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的是浸润之谮,我们很明达可以看清楚,首先我们是不受其影响的。其二,我们会知道,经常在这里浸润之谮的这个人,他的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我们对他也不起情绪,是他思维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去教化的,我们可以去影响和改变他的。如果他变成了另外一种人,不再浸润之谮,这个时候他也会跟着走的更远。
比如说一个母亲,不见得她的心思是不好的,只是她看不惯儿媳的行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受其影响,并且可以加以引导母亲的思想,才可以让这个家庭走得更远。我们对待企业的员工也是一样的,你发现他这样的思维是有问题的,他为什么会有问题呢?不见得他的心思一定是不好的。有可能他是看不惯别人的习惯,看不惯别人的性格,看不惯别人所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加以引导他的思想,修正他的思想,是可以让他改变跟着走得更远的。这个时候会有利于整体的发展走得更远。所以首先我们要做一个明达之人,自己不受影响,可以看清楚这个事情本来的面目,再加以引导改变是有助于整体的和谐,这个时候是可以看得更远,可以走得更远更长久,所以明达则长久。
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再提炼出两个词。一个词叫做浸润。一个词叫做肤受。浸润和肤受这两个词它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论语》当中的这句话,浸润之谮,把浸润用在了谮言这件事情上,所以它就开始变得不好。浸润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你用在哪里都很强大。如果你把它用在浸润之谮,它的破坏力极强。但是如果你把浸润用在一个好的事情上,同样它的力量也是强大的。
我们举个例子,经常听到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从小生活在我们的身边,父母的言行举止、喜好都在浸润着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性格如果是乐观的、开朗的、积极的,这个孩子就是乐观开朗积极的。如果遇到事情父母都是积极向上的,懂得宽容懂得爱的,这个孩子自然就会被浸润。一个父母是喜欢学习的,孩子也会受其浸润。相反,如果我们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也在浸润着这个孩子。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从没有刻意地教他什么,但是我们身上所有的行为、思维、表达方式、处事风格都在浸润着这个孩子。
《论语》讲:泛爱众,而亲仁。为什么要亲仁呢?亲近仁德的人,就会被有仁德的人所浸润,我们就会变成那个样子。《中庸》讲: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我们要去做合适的,适度的事情。尊贤为大,要尊重和尊敬贤德之人,为何啊?因为他身上有贤德,我们尊重他就会接近他就会受其浸润,我们也自然变成一个贤者。
比如我们说孔夫子。万圣师表,身边弟子三千,七十二圣贤。因为这些弟子每天都浸润在孔夫子的言行之中,这就是亲贤、亲仁。当你被长期地浸润在这种思维和行为当中,自然就会变成一个贤德之人。所以说浸润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浸润这个词又是中性的,本来没有好或者坏,看你把它用在什么事情上,所以我们要懂得去亲近有仁德的人,有贤德的人,我们就会被其浸润。
我们经常讲,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如果我们经常浸润在不好的环境当中,同样也会受其影响。我们身边如果都是喝酒的朋友,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喜欢酒,自然而然就会去喝一点;如果我们身边都是喜欢吸烟的人,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会变成那个样子;如果我们身边都是做生意的人,久而久之我们就具备了做生意的思维;如果我们身边都是抱怨的人,久而久之我们就形成了抱怨的思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想把对方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去观察这个规律。
比如在一个企业当中,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人,就希望他人变得和自己一样积极。如果一个人在一个企业当中,是不作为的,他同样也会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希望别人工作也不要那么积极。一个有仁德的人,就会天天去讲仁德,希望他人也变得仁德;一个有智慧的人,就会去传播智慧,希望他人也变得有智慧;一个抱怨的人就会遇事抱怨,甚至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去抱怨。所以我们浸润在什么环境下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要懂得我们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才能影响他人变成什么样的人。
如果我们想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快乐,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变得更快乐,你才可以浸润他人。如果我们想让他人变得更有德行,首先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有德行,推己及人,别人受我们的浸润自然就会变得有德行。所以我们要懂得用浸润的力量。
肤受,切肤的感受。比如说我们自己的皮肤出现了冷出现了热,我们会快速地去反应。同时肤受它也没有好坏,它是中性的,看我们怎么用。肤受之愬加上了愬,它就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我往好的方向去用,肤受,同样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仁德和慈悲之心。
比如说我看到了别人的痛苦,我感同身受,如果你有感同身受的体会,你就会快速地反应想要去帮助他。当我们有这种肤受的感觉,就会快速的提升自己的仁德,可以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学识。比如说我看到他人生活的很痛苦,如果我有肤受的感受,我就会快速地提升自己然后去帮助他,提升自己的仁德之心去关注他,去关爱他。所以肤受,既可以让我们自己提升仁德,提升慈悲之心,也可以让我们声泪俱下地去抱怨和控诉他人。浸润和肤受看我们怎么去用。
我们学习圣贤的文化,万物取其阳,取其光明,取其美好。我们要把这两个词用在正确的地方,用在光明的地方,它就会具有强大的力量。我们首先让自己选择在一个好的环境下,让自己受其浸润。比如说我们每天学习圣贤文化,就在受圣贤文化的浸润,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为自然会发生变化。当我们发生变化以后,我们再去浸润影响他人。
肤受,也同样的道理,我们去感受别人的苦,我们去体会别人的难。这时候会升起仁爱,仁德之心。孔夫子推行大道、推行周礼、周游列国,都是因为看到礼崩乐坏,人们道德沦丧,生活在痛苦和抱怨之中。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感受,所以才会去担当,才会去做更多的事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就是肤受,这种感受,给我们可以带来仁德之心,所以看我们怎么去用,怎么拿它来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