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中国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让我们一起读懂典籍,在典籍里认识中国。
相传孔子白头整理《尚书》,让上古美德流传后世。敦煌遗书,洞藏近千年,让华夏文明的精粹,绵延不绝。中国典籍,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篇目里,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而这些宝贵的文化密码,在告诉着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该去向何方。
上古先贤的言行记载在《书》里,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听,这铿锵有力的诗句: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夏商周,民望兴替,礼德治邦。都在讲述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相隔三百年的袁隆平和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而连接起这场跨越古今对话的正是一本典籍《天工开物》。“物自天生,工开于人。’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也。
在奔涌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楚辞》从上古走来,构筑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翻开橘颂,你会被这其中朴素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震撼: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还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读典籍可知:
人心向背,德政兴替,不仅决定战争的胜负,也决定政权的兴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可知:
华夏何为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到底什么是中国?
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组,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