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已处于期末复习的最后阶段,似乎到处都是紧张的气氛:课堂上、作业里、办公室、言语间… 无论如何紧张,对于工作,我觉得有些事情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尽我所能关注每一个孩子,尽我所能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尽我所能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
我的在乎
01我很在乎课堂上孩子的状态,他们的坐姿、站姿、走姿,尤其是他们的眼神。
那天做操的时候,我看到阿祥的双眼皮变成三眼皮,眼睑也有点浮肿。我忙问他是不是晚上没睡好?他笑笑着告诉我因为妹妹半夜哭醒了所以他半夜也没睡好…
这个学期,我总是发现阿圣的状态不太好,在一堆学生里,她总是显得疲惫而无力,课堂上她总想趴着,午休她最先睡着又睡得最久,她给我一种病恹恹的感觉。那天我特意问她为何总是那么累?她用带点责怪的语气说:“爸妈总是在家给我额外加许多试卷。”我赶忙跟她说我会帮她跟她的父母沟通,让父母不再给她加试题做。后来我跟她父母沟通后,才知道原来家里有五个孩子,而为了省电费,阿圣跟另三个孩子睡同一间房,导致睡眠不足…
这个学期,我同样发现优秀的阿芸很特别,他课堂上总是很好动,做练习题写话时很磨叽。每次我想跟他聊会儿,他都不开口,只是睁着大眼睛似乎是惊恐地看着我。无论我语气如何温柔,态度如何谦逊,每次我有想跟他聊天时,他都不开口,除了睁着大眼睛似乎是惊恐地看着我。我立马意识到他的问题很可能出在亲子沟通上。在与她妈妈沟通和给予他妈妈一些指导后,他妈妈改变了亲子沟通方式,变强迫式、简单粗暴式为多尊重他的意见,很快,阿芸也在课堂上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专注、敢于表达、快乐。
……
有时候我对特别优秀的孩子会特别关注一下,因为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特别优秀的孩子也可能会有某种特别的问题。曾经教三年级时,班上一个品学兼优的女生就跟我聊过她不想活了的这样让我无比震惊的事,所以,面对这些特别优秀的孩子,我常常感慨“他们有许多看得见的优秀,但有更多看不见的无奈”。我总是会忍不住多问几句,多关注一下他们的状态,努力去“看见”他们内心那些不曾被人“看见”的东西。
02我很在乎孩子晚上睡眠是否够……
我的确很在乎孩子晚上睡眠时间是否够,我经常会把班上的五十个孩子与我的女儿比对,晚上他们几点睡?他们写作业的速度是不是太慢?他们写作业时是不是不够专注?……
那天,我忍不住在班级群发信息,提醒我的家长一定要早点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保证孩子晚上十点前睡觉,如果晚上十点前孩子还有作业没完成,那么语文作业可以不做或少做。我宁愿孩子少做一点作业,也要睡眠多一点。不仅仅是因为睡眠令的颁布,更是因为“睡眠问题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学生的人生幸福,当然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长。”《迷恋的教育学》p128(张文质)
如何保证孩子们学习扎实不落后,我会不会担忧?其实是会的,但是我依然保持相信,我相信家长和孩子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我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上尽我所能带着他们认真、扎实进行复习,各种听写、背诵、默写、做题、阅读……
03我很在乎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与学生共同的状态。
现在我的情绪很少波动,这是时间的馈赠。偶尔情绪波动或身体不适,我会不断提醒自己要“特别耐心”。
这个学期,我的语文课堂有微小的变化,我觉得这些变化有必要,很重要。比如早读课,我发现孩子齐读时眼里无光、懒散,我变换方式,有时让他们自由读,有时让他们找同桌一起读,有时让他们找班上最好的朋友两两读或多人一起读…(我的前文《站活讲台,从改变早读开始》已有所介绍)
比如课前,我发现上课铃一响,一些孩子还舍不得课间游戏嬉闹,我就从家里拿来音箱,播放唯美放松的经典曲子,一听到音乐,不用我说话,孩子慢慢安静下来,知道要做课前准备上语文课了。音乐就是这么奇妙,胜过你的责骂、生气、黑脸百倍…
比如,一堂课四十分钟,孩子们无法始终保持充分地精气神,那就中途来点游戏,动动手脚做做操、动点脑子急转弯、笑一笑幽一默,孩子的状态会好很多…
在这期末复习阶段,我会很注意孩子的复习状态。我不想让孩子在学校的语文学习只有做题、背诵、默写和考试,我希望他们劳逸结合,通过阅读让心灵更丰富和开阔一点。孩子们无法挣脱束缚他们身体的围墙,他们必须在教室里学习。但是,通过阅读,他们的心眼可以越过教室,越过学校,抵达无限广阔的世界,见识无限多彩的风景!复习越紧张,越要课外阅读。上周,我给许多孩子买罗尔德·达尔《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引他们读。这周末,我引导他们做阅读小报……“当一切大的格局都不可改变之后,当一切宰制的生活弥漫到你所有的空间之后,你是否还有勇气,是否还愿意做一个自我的变革者?”《迷恋的教育学》p124(张文质),当我读到这样的句子,微小变革自我、变革课堂的勇气倍增。我似乎听见了催我奋进的号角。在每天的教育教学中,我必须“认真而又诚实地把每件事情按照它本来应有的样子,尽各种可能,努力地去完成”。至于结果如何,我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也许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至少,我有“勇气生活在无法改变之中,认真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迷恋的教育学》p125(张文质)
我不断地引导他们阅读,经常把偷拍的孩子阅读照片发到班级群……特级教师薛瑞萍曾写道,她之所以想方设法、持续推动阅读,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以后很可能就是自己孩子的同伴、同事,帮助他们就是在帮助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一批一批爱阅读的孩子,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以后生活在一群爱阅读的同龄人之中。我很信服她的话。
04我很在乎家长的每一次求助。
我总是会非常耐心地回复家长的每一次求助“老师,孩子的水杯放在保安室,请帮我叫孩子去拿?”类似的求助很多,每次,我都会耐心回复、及时帮忙。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总是会尽可能地耐心,有时时间太忙,不能马上回复,我也会事后补回。因为,我自己当了母亲后,我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之后,我更能感同身受家长对孩子的那份着急心情、那份被老师看见的“渴望”。“教育这个工作,跟别的工作不大一样,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引领,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影响,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关爱。”《迷恋的教育学》p125(张文质)每次看到家长的短信,我总是会想到,这不仅仅是一条短信,这是一个具体生命的请求。我得有所回应、必须回应,让我们彼此活在相互信任、温暖之中,同时,我们相互关爱、相互影响、相互引领。
最难的是每一次的耐心回复,我们一线教师的忙碌、工作量大、工作紧张这是人尽皆知,如何保持这份耐心?张文质老师曾引述卡夫卡所说,人最大的原罪是急躁、没有耐心。每当我很累很烦不想回复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话。
05我很在乎学生的眼泪、表情和话语。
孩子的眼泪往往有“戏”的成分。
有些孩子的眼泪,是真的因为受了很大的委屈。比如那次阿程的眼泪(前文《写的新状态》里有写)。
有些孩子的眼泪是真的矫情,“求抱抱”,在我面前撒娇呢!比如阿辰。他特别会察言观色,他觉得我很善意,犯错了流眼泪就可能会被原谅,只可惜我识破了他,完全不理睬他的眼泪,所以他的眼泪立马止住。再也不因为类似的事情在我面前流眼泪讲原因求谅解了。
有些孩子的眼泪却是因为真的恐惧。阿轩总是在课堂上无法克制自己,打扰到其他孩子学习,当其他孩子说要告诉他的父亲,他就大哭起来。因为他一旦被告状,他的爸爸就会揍他。每次他都哭着喊:“某某同学要告我的状,我真的很怕爸爸打我呀!”每次,我都要充当和事佬,来阻止他的眼泪。
孩子的表情包也是千姿百态的。
不管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后,当我与孩子说话时、互动时,我都是会比较在意孩子的表情。孩子的表情或欢乐、或不满、或惧怕权威、或疑惑、或懵懂……我都尽收眼底。对于他们千姿百态的表情包,我总要作出及时的回应。
保护孩子表达自我的愿望。
班上的孩子特别喜欢跟我说话,课上喜欢,课后更喜欢。课后,只要我在教室还没走,他们会跟我告各种状、有时会分享给我听他们自己的事。有时我是真的没听清,会装着听清楚了“哦”一下,有时我会以调皮的微笑回应,有时实在累,我会回一句:“我实在太累了,嗓子太疼了,让我先休息一下,好吗?下次我再听你说”……是的,无论如何,我得让孩子知道,我愿意听他们说话。我的愿意,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与我说话,你是安全的(心里上),我愿意听你说,我支持你表达,这是建设我与孩子之间良好情感的一种方式。正如张文质老师写道, “首要的是,表达者要有安全感,要在相对宽松的言语环境里,要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这可能是所有人言语发展的最核心部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个人的言语表达就会出现堵塞现象,而言语的堵塞必然促使情感堵塞的发生。情感一旦堵塞,各种各样的冲突就会扑面而来。”《写作是我们终身的通用能力》(张文质)
06我很在乎那几个孩子的学习兴趣。
从教这么些年,我对学习、行为后进生是尤其爱的,特别爱的。这种爱体现在我对他们特别的宽容和耐心,我给与孩子的鼓励,给予他们家长的鼓励尤其多。
我想的是,对于行为后进生,我更多的时候保持“相信”和等待。对于学习后进生,我更多的时候保持“相信”和鼓励。有时被某个孩子气得牙痒痒的时候,我攥紧拳头,面不改色,从我的牙缝里蹦出一句话来:“我再给你一次机会,我依然选择相信你。”当然,给予家长和孩子方法的指导是必要的,也是一定要及时去做的。
这种深入骨髓的对孩子和家长的“相信”源于说的雷夫一句话“信任取代恐惧”。他写道“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第56号教室的奇迹》p7雷夫·艾斯奎斯
所以,在期末复习阶段,对于班级那几个行为后进生尤其是学习后进生,我采取的方法之一是“拉拢”行为后进生,单独请他帮我“干活”,边干活边跟他聊一聊,也让他了解到我工作的辛苦以及我对他的期待。
对于学习后进生,我更多的是把他们集中到一块,更为耐心、温和地手把手地指导。我想让这些孩子享受他在家里不曾享受过的耐心指导、温馨指导。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不够耐心,总是习惯用“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然后还以为自己是在在陪伴孩子。其实,我们还是不了解孩子,因为,了解童心是难的,尊重成长规律是难的,耐心陪伴是难的……
07我很在乎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第三季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的学习中,被北大教授钱理群喻为“中国真正脊梁式的普通教师”许丽芬老师的讲座中,我记住了她讲座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心里安全”。那次讲座迫使我不断地反省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我是否说过伤害过学生的话?之后,我再走入课堂走近学生,我总是会努力避免说不恰当的话、做不恰当的举动,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与我相处,他的心里上是安全的!
命定的职业
似乎以上所说皆是大话,要做到了为算,我的确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但我努力的方向已明确,我已有了深深地职业认同感。
张文质老师曾说,“而且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两个东西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是专业素养,一个是道德素养。这两个东西很难分割,但有一个特征,越往基础教育走,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越高;越往高等教育走,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越高。”p37《教师的“微”革命》(张文质)
张文质老师还说, “教育这个工作,跟别的工作不太一样,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引领,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影响,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关爱……面对着这些琐碎的教育工作,面对着孩子成长中非常具体的各种困难,所以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对教师这个工作的热爱,对孩子生命的慈悲,这一切就变得非常重要。”《迷恋的教育学》p131p132(张文质)
张文质老师也说,“教师命定就是做小事的人。”《教师的“微”革命》p71(张文质)是的,我这样的一个“小人物”,每天都在“小学”校里做着这样“具体”的“琐碎”的“细小”的事情,这是我“自己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