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漫过云龙山脊,我踏上了彭城大地。伫立于黄楼飞檐之下,眺望远处黄河故道奔腾的遗迹,耳畔仿佛穿越九百载光阴,回响起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治水号角。彼时,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不仅在此挥毫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迈,更以一场挽狂澜于既倒的抗洪壮举,将不朽功业深深镌刻进古城的筋骨。循着他的足迹,在黄楼的清辉与云龙山的松涛间,我探寻着东坡与徐州那份穿越千年的深切羁绊。
一、功业黄楼:涛声里的知州岁月
元丰元年秋,四十二岁的苏轼抵徐。宦海沉浮,壮心未已。履新甫三月,澶州曹村黄河决口的噩耗传来,洪峰裹挟万钧之势直扑城下,水位竟超城墙二丈八尺!危城欲摧之际,这位以诗文书画名动天下的文人,瞬间化身为定海神针般的统帅——草履木杖,身先士卒,昼夜巡守于城垣之上。他号令军民筑堤护城,亲率禁军“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与城共存亡。
《答吕梁仲屯田》中,他记下那惊心动魄的日夜:“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流奔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七十余日浴血奋战,终保孤城无恙。为纪此功,亦为镇水安澜,苏轼于城东门筑起一座黄土涂壁的楼阁,名曰“黄楼”。元丰元年重阳,黄楼落成,苏辙、秦观等名士应邀登临,唱和赋诗。苏子亲撰《黄楼赋》,其文“水与城相吞,天为河所械”之句,至今读来,洪水围城的窒息感仍扑面而来。
在徐近两载,苏轼之功岂止于治水?探煤兴利,减赋惠民,兴修水利,广建学堂……深得民心。元丰二年调离时,百姓“夹道焚香,哭送百里”。其《江城子·别徐州》字字含情:“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这份深情,成了他漂泊生涯中永恒的牵念。
二、诗韵山水:笔墨间的彭城风骨
徐州山水,浸润了苏轼的豪情与逸兴。任上五十余首诗词,既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虽作于密州,然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常在徐州吟诵明志)的慷慨,亦有《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的田园恬淡。登临云龙山,他醉吟:“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千载之下,黄茅冈上那块传说中他醉卧的“石床”依旧,石面温润如昔,仿佛还残留着诗人的体温与酒香。
《放鹤亭记》则录下云龙山隐士张天骥养鹤的雅事。“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这写鹤之笔,何尝不是他“一蓑烟雨任平生”心境的投射?此文与《黄楼赋》并称“徐州双璧”,亭内石刻犹存,字里行间,仿佛仍见其与友观鹤品茗,谈笑风生的身影。
墨迹丹青,亦承载其治水文心。行书《黄楼帖》笔力沉雄,尽录盛事,尤以“水来非吾忧,水去非吾喜”道尽治水后的旷达释然,今藏于徐州博物馆。馆中所存其手绘《徐州防洪图》摹本,线条简朴却标注精详,足见其务实之风。云龙山摩崖石刻间那方“苏公足迹”,印证着他“幅巾杖履,与田父野老相从于溪谷之间”的亲民身影,亦令其书画沾染了人间烟火气的鲜活。
三、烟火人间:舌尖上的东坡遗韵
东坡之智,亦在烟火炊爨间闪光。相传抗洪时,百姓犒以狗肉,他创“山药炖狗肉”驱寒饱腹。今日“东坡宴”中,演化为“东坡炖羊肉”,肉质酥烂,汤醇味厚,佐以其钟爱的“地黄粥”,暗合《服地黄法》养生之道。
黄楼宴上的“四喜菜”,源其《菜羹赋》所倡“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徐厨巧加高汤煨制,化野菜为佳肴,寓意治水功成之喜。慢火少水,正是其烹饪精髓。
徐州风味,融北地豪迈与南国精工。地锅鸡铁锅炖煮,锅贴饼吸汁入味,相传正是治水将士地头支锅的智慧结晶,今已遍地飘香。彭祖伏羊宴,盛夏食羊祛湿,其《书煮肉法》“慢火煮,少着水”之诀,与伏羊烹制之道不谋而合。烤全羊、羊杂汤、羊肉煎包……每一味都饱蘸着彭城风土。
户部山夜市的烟火气里,饣它汤、小孩酥糖、羊角蜜皆是老味。尤以“东坡饼”为念,酥甜可口,相传为黄楼宴客所创的点心,如今已是街头巷尾的寻常滋味。
四、古今对话:明月千载照遗踪
黄楼:明月丰碑
作为核心东坡遗迹,重建的黄楼犹存“土色如金”之貌。楼中高悬《黄楼赋》木刻,侧列苏辙、秦观唱和诗篇。登楼凭栏,黄河故道遗迹在望,讲解员指点古图:“当年洪流即在此奔涌,苏公凭栏,必常凝望沉思。”楼前塑像,蓑衣草履,目光如炬,恍若刚从抗洪前线归来。岁岁重阳,“东坡诗会”于此诵赋怀人。当“愿持此志,示我邦人”的吟咏响起,方顿悟徐州人对东坡的深情——他不仅是文豪,更是以血肉之躯守护家园的英雄。
云龙山·放鹤亭
一山因一文而名扬。放鹤亭翼然山间,亭内“放鹤”“招鹤”二赋石刻飘逸灵动。亭畔饮鹤泉,传为隐士张天骥饲鹤处,亦为苏子对弈品茗之所。泉边石桌凳犹在,静坐片刻,“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的画面宛在眼前。沿径而下,“东坡石床”静卧,刻其《登云龙山》诗句。秋阳筛过林叶,暖意融融,直教人想效仿那“冈头醉倒石作床”的酣畅。
汉文化:千载回响
徐州乃汉文化渊薮,苏轼在任时即醉心于汉画像石,《墨君堂记》赞其“奇古可爱”。今日汉文化景区,楚王陵恢弘,兵马俑肃穆,汉画像石艺术馆尤是珍宝。“车马出行图”等石刻生动再现汉世风华,令人遥想苏子笔下“汉家陵阙对西晖,苍莽寒烟没断堤”的苍茫怀古。景区“东坡赏石处”,亲拓汉画,指尖摩挲石面凹凸,仿佛触碰到九百年前那位凝视古物的知州心弦。
五、琴茶余韵:风雅生活之传承
云山琴韵
苏轼深谙琴道,放鹤亭畔“琴台”相传为其抚琴处。台基铭刻其《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今日常有琴友雅集,《流水》《梅花三弄》之音袅袅,与松涛相和,得“大音希声”之妙境。抚一曲《平沙落雁》,遥望黄河故道,千载琴韵仿佛已融入这悠悠逝水。
清茗禅心
徐州亦是他与茶结缘之地。《浣溪沙》中“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道尽田间劳作的茶思。本地“回龙茶”冲泡时如游龙戏水,于云龙山茶馆,沏一壶回龙,佐几块东坡饼,听雨打轩窗,方解其“人间至味是清欢”的深意。相传他所创“茶粥”(茶叶、米、姜同煮),在老茶馆仍可一品,清冽微辛,暖意直抵心田,是智慧亦是温情。
六、非遗新绎:东坡文化的当代表达
汉画拓印:纸上千年
在汉文化景区,亲历这项非遗技艺。清水润石,宣纸轻覆,鬃刷扫平,拓包蘸墨匀拍……片刻,两千年前的骏马华车便跃然纸上。拓片可饰可签,古意盎然。
香包针情:丝缕寄意
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造型拙朴,内蕴馨香。户部山古街,匠人巧将“但愿人长久”“也无风雨也无晴”等东坡名句绣于其上,随身佩之,暗香浮动,自得一份“一蓑烟雨”的疏朗。
文创风雅
东坡文创在徐州别具匠心:黄楼“治水英雄”书签,一面刻绘其治水英姿,一面铭镌《黄楼赋》警句;云龙山“放鹤亭”折扇,鹤舞西山,文载雅记;最是“东坡屐”意趣盎然,鞋底“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字样,踏在青石板上,仿佛与千年前的足迹重合。
七、行程撷英:两日东坡文化之旅
一日·功业诗韵
上午:黄楼怀古,细读《黄楼赋》,瞻仰塑像,感念治水伟业。
中午:品地道地锅鸡、东坡饼,佐以回龙清茗。
下午:登云龙山,访放鹤亭,寻东坡石床,于琴台感受古韵。
傍晚:漫步户部山夜市,淘非遗香包,尝市井小吃,体味烟火徐州。
二日·古今纵深
D1:同上,夜宿户部山特色民宿,宵夜浅尝“东坡茶粥”。
D2:上午:汉文化景区探楚王陵、兵马俑之雄奇,亲手体验汉画像石拓印。
下午:龟山汉墓寻幽,领略汉代陵墓营造之恢弘奥秘。
返程:携小孩酥糖、回龙茶等伴手,满载彭城记忆而归。
八、城际联游:苏北文脉之旅
徐州为苏北枢纽,可串联周边:
淮安线(高铁约1小时):从东坡功业之地,赴周总理故里,品正宗淮扬雅馔,感受运河“南船北马”的千年脉动。
曲阜泰山线(高铁至曲阜约1.5小时):由彭城汉韵东坡遗风,至圣城曲阜朝觐“三孔”,再登泰山之巅观雄奇,成就一场“儒道辉映、文武兼修”的文化壮游。
连云港线(高铁约1小时):自历史厚重的徐州,转向港城连云港,访花果山仙境,享连岛海滨风情,动静相宜,最适阖家之乐。
离别时分,于黄楼购得《苏轼徐州诗文选》,封面黄楼剪影静默。高铁驶离,云龙山渐隐于暮色,蓦然想起《江城子·别徐州》的结句:“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这未曾道尽的思念,早已融入徐州的山水风骨,化作黄楼千年不渝的明月清辉,随着黄河故道的涓流,低吟着不朽的诗篇与功业,流向永恒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