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一篇,里面有一段话特别能带动我的回顾:
“然而,学校为何始终静不下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管理干部热衷制造‘特色’,编出各种‘排比句’‘顺口溜’?为什么有很多教师热衷上表演课,角逐‘赛课’?一所小学怎么会有成百个‘科研课题’?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总是希望学校多挂标语横幅,‘把气氛搞得浓浓的’?为什么有那么多检查评比?为什么许多学校特别重视“与媒体搞好关系”?
非喧嚣则难以出名,不折腾则无以获利。领导左右逢源,教师左右为难,学生则疲于奔命。”
由此突然就想到我十多年前从相信到质疑的学习过程。
十几年前,我不能说常被派出去学个习什么的,但每年最少都有两三次这样的机会。那时,好多学校都在展示教学特色,而我们跟着业务领导出去学习,也往往是去参观学习人家的特色。那时候,每到一所因特色出名的学校,我都是边参观边慨叹:人家这是怎么做到的?太好了!于是听了人家学校的相关介绍还不算,还总想偷偷摸摸拿人家一两本特色性的作业打算回来研究研究。只是,等后来我们学校也为了出名而花钱请专家包装,没完没了地造假材料吸引各地老师来参观的时候,我再没了出去学人家特色的兴趣,即便是跟着大家去了某处学校,也不愿再不知疲倦地参观,总感觉一切不过造假而已,再没了以前的感叹。
以前,曾经佩服一些教育杂志上登载的名校长、名师,被他们的教育智慧和为教育的不计付出而感动,但是当我们这里那个对老师没有半点温度、动辄用极其难听的话训斥老师们的校长也因为造假而成为山东名校长的时候,我再不那么迷信那什么很快成长起来的名校长、先进工作者之类的了。
曾经我们请专家包装的课堂教学那么轰轰烈烈,吸引得全国各地的老师远远近近地经常有来学习的,可只有我们知道,那些课堂不过是作秀而已。我们抽考的好成绩多数都不是靠这课改得来的,那是另有一套法宝。
那些年,我们的课堂很热闹,我们的学校很热闹。我们的老师不管有什么教育风格,都必须变为一直风格,那就是都必须按规定的课堂模式教学。多少年过去,搞特色搞活动的领导都升官升迁升级走了,于是那曾经的课改在我们学校也没了存在的价值,因为急功近利的虚假是不会扎下坚实的根基的。如今虽然每学期仍然少不了上级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但是平时的课堂却多数能由老师们自己掌控,按照自己的心意倾情而教,心里轻松了许多。
如果某方教育领导或者一个学校去掉那些因为功利而自己给老师们找的麻烦,或许此方学校、某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安静很多,纯粹很多。多少年前老子就说“无为而无不为”,不要以为不治老师们,老师就都不干了。往往站在讲台上,老师们靠得更多的是职业良心。而那些不愿干的,就算你的制度多严多多,他们照旧会浑水摸鱼。
所以,我很喜欢吴非老师说的这种教育的安静,更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