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华杉讲透】:“孟子说,和天下人同忧同乐,还不能使天下人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孟子是说,你心里要真装着大家,他高兴你就放心,他忧愁你就关心。百姓想得到快乐,你积极帮助他们实现;百姓有忧愁,你赶紧设法帮他们解决,而不是表面说说,光说不做。”
《华杉讲透》:“齐景公问晏子,我要有什么样的修为,才能和过去圣君的巡游相比拟呢?晏子回答说:这是一个好问题!天子到诸侯的地方巡游,叫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的疆土。诸侯去朝见天子呢,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他职责内的工作。不管巡狩还是述职,无非都是工作,不是旅游。春天下去巡狩,看看耕种的情况,有缺种子的、缺耕牛的,赶紧从国库里给他拨付,支持农业生产。秋天下去巡狩,看看收成情况,看看有歉收的地方,发放存粮补助,别让大家饿着。”
孟子这句话是说给领导者的,领导者之所以比百姓多一重领导者的身份,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能力和权力,站在更高的位置帮助百姓实现自身层面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老百姓缺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一定不在老百姓之间,而是自上而下地帮助才能使老百姓们脱离困境。但常见的情况是,上层不知道基层有困难,基层的困难也传达不上去,这是上下沟通不畅的表现。这个问题背后一方面跟通道有关,另一方面跟领导者的意愿度有关,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是否真的去执行。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固定『巡狩』和「朝见」的时间,有自上而下的看现场的机会,也有自下而上汇报的机会。领导者们每年春、秋两季深入一线去看真实的情况,看见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直接给到帮助。
在最近的工作经历中,我体会到,位置不同,看见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都不同。基层是最能发现小问题的岗位,因为一直处在一线。同时基层没有切实的能力调动资源解决问题,所以基层最常出现的心理是:等领导发现问题,等领导解决问题。如果领导没有「巡狩」活动,这辈子也发现不了基层的问题。因此,行为要靠机制的设定进行规范,不仅仅靠自我约束。机制设定了,就会有相应的动作,即使是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