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的心理活动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恐惧是人们正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是一种强烈压抑的情绪体验。
恐惧,也就是“害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们要知道恐惧并没有什么不好。
很多时候会听人说,如果我没有恐惧就好了。
甚至我们有一些俗语像“你个胆小鬼”,好像胆小是不好的。
其实这些都是对恐惧这种情绪的误会或者误导。
恐惧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不懂得恐惧,我们人类可能就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看到蛇,会恐惧,会害怕,于是会躲开,这样才能保证生命不受威胁。
比如我们看到爆炸,会恐惧,于是会逃离,如此才能保存我们生存的机会。
所以,对当下发生的威胁如果你不恐惧——比如面对老虎你不恐惧,反而靠近它,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恐惧是对当下威胁的自然反应,当威胁解除时,恐惧自然会消失,恐惧并不会困扰我们的生活,相反,它还会保障我们的生存。
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恐惧,甚至感谢恐惧。
而焦虑就不同了,它是对未来可能发生威胁的预见性情绪反应,是大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恐惧。
一般情况下,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
比如,考前焦虑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度焦虑有利于考试发挥。
可是长期或过度焦虑,会使我们陷入一种负能量的磁场,影响我们的睡眠,消耗我们的能量,每天除了面对饭碗里不知滋味的饭菜和枕边散落的碎发,不知该如何应对当下的生活,只好任由宝贵的生命在指间白白消耗,我们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未来还没来,因此焦虑会一直存在,不断消耗我们生命中的能量。
当我们焦虑时,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一种可能会失去、可能会受到威胁的负面情绪里,我们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想解决方案应对未来。
人这一生,无论我们想让自己有何种成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能量,因为它是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可是,当焦虑耗掉我们的能量后,我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去解决问题,未来就真的会受到威胁了。
焦虑本是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充分调动身体机能以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大脑反应机制。
可是,这种机制的过度反应,却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过早地虚耗了生命的能量。
当生命的威胁真正来临时,已无力应对,这就是焦虑的悖论。
当我们受困于焦虑时,就被焦虑给掌控了。
而当我们能够看到焦虑是对未发生之事的恐惧,就会回到当下的解决方案,就能找到解决方案,这样,生命就开始活在当下,我们就淡定了,就不再焦虑了。
其实,大多数人所担心的未来,都是不一定真的会发生的事情,其中80%,甚至90%以上都是我们大脑所创造出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一点,从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中跳出来,回到当下,着力寻找解决方案的话,我们就会淡然、淡定地应对我们的生活,哪怕是生活在喧嚣都市,也能享受到悠然自得的田园般生活。
关键是,你能否觉察你的焦虑,然后回到当下,享受当下。
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通常是由于安全感不足所致。
当我们内心对未来感到不安时,就会担心有更坏的事情发生,于是我们就把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放到了今天来害怕。
当你感到恐惧时,先区分一下这是对当下危险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焦虑”。
如果是焦虑,你马上就知道是因为你对自己没信心所导致的结果。
这时,你可以问问自己: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
要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我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当你这样问时,你就把对未来的焦虑转化为了当下的行动。
如果你能够把焦虑转化为行动力,那焦虑也会变得有价值,它不再消耗你的能量,反而会成为一种推动力,推动你采取行动,去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当你拥有了足够的能力时,你自然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胸有成竹。
如果你懂得如何与焦虑共舞,那你就懂得了,焦虑其实是一份精心伪装的“礼物”。
因为焦虑背后隐藏着对未来未雨绸缪的提醒,隐藏着提升自我价值、成就更好自己的动力和机会。
所以,与其坐地焦虑,不如起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