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刘热生老师的《学习的本质:提升成绩的五大规律》一书,再读第四章《构建知识结构》第四节《针对性完善各类学习困难生的知识结构》。这一节主要谈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障碍的孩子,出现障碍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出现学习障碍的孩子,按学习成绩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成绩中上等生,成绩中下等生及成绩下等生。
成绩中上等生,解体时遇到的障碍往往是受程序性知识的制约。这类孩子具有解体所必须的陈述性知识,也有较好的策略性知识,但缺乏解题过程中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因此,在课业练习时,他们应该多做陈述性知识的转化训练,这类训练可以让孩子根据问题情境,即题中信息熟练选择转化为哪一种程序性知识。
成绩中下等生,解体时遇到障碍则是受到策略性知识的制约。这类孩子在课业上遇到难题,就下意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不加思索的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孩子还严重缺乏自我监督的能力,经常出现回避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也是他们难以提取、转化对应的程序性知识,导致解决问题过程中障碍重重的重要原因。这类孩子不缺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只是不能自动提取所需的程序性知识,才造成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出现障碍。如果能够给予科学的引导,就很容易将障碍扫除,家长可以给予这类孩子积极引导,推动其不断寻找程序性知识来解决问题,当认识到制约学习问题的因素,不是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自身的调节,监督和探索能力时,孩子的元认知系统会由此得到改善,以后在遇到问题时,就会努力实现自我突破。
成绩下等生,由于长期不能解决问题,导致三类知识都缺乏,基本算是学习严重困难生。三类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知识的缺乏或提取出现障碍,都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这类孩子要以问题为中心,不断学习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一旦经历几次成功的解决问题,孩子就会获得系统的策略性知识,进而推动自我补救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解决学习困难生的学习障碍问题有一下四个关键点:1 要摸清学习困难生缺乏三类知识中的哪部分。2 使用问题为中心的补救措施,同时强化三类知识。3 问题解决后,要带领孩子们进行反思,这是推动孩子提升元认知的关键,元认知系统发展起来后,就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推动。4 有效完善自身的学习系统。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发现了不少教师和家长走进了学困生辅导的误区。对于学困生,但我们采取的就是让他多学,利用课余时间去补课。认为学的时间越长,设计的知识面越宽,越有好处。根据刘热生老师的分析,面对学困生,我们首先应该查找学困的原因,使用问题为中心的补救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强化孩子的三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