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做完了学,也就是我们已经把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策略,还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程度都分析清楚了。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学习的主要目的仁。
仁其实和觉醒有一定的关联
但是觉醒也是分层次的,分别是道德层的觉醒,理性型的觉醒,情感型的觉醒与本能性的觉醒。一个哭着找饭吃的婴儿,他的生命是觉醒的但他的觉醒和仁所关联的觉醒不是一个层次的,婴儿的觉醒只是本能层的觉醒,他并没有悟出大道,他只是普通的找饭吃哭闹的小孩,无意识的觉醒。
孟浩然在《春晓》中也谈到了觉醒“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最诗人到底是绝对觉了,还是不觉呢?其实是一个从不觉到觉的过程,在春眠不觉晓的时候,他自己是不觉的,他在睡觉的时候并不知道下了雨,所以他现在的状态是不觉,但是当他起床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半夜在下雨并且意识到了花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起床的时候看到的花落,知道了,昨天晚上在下雨。他从原来的在夜里睡觉都没有觉醒,到了早上起来就觉醒了。
最后,他把感慨落在了花落知多少上,感慨自然的花朵,对自然花的一种怜惜,这种觉醒就是情感层的觉醒,他还是和仁的觉醒不一样。还有一种可能,他在感慨自己在花落的时候为何不觉醒的觉醒?这都是诗人最后的觉醒,诗人落到了觉醒,他能写下这首诗,就证明他已经觉醒。
而比情感层更深的觉醒,则是理性层的觉醒。
宰我觉得三年的丧期实在有一些太久了,他的理由是如果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如果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礼崩乐坏。对他则认为,要把丧期减少到一年,很多东西都是以一年为周期的,所以他想把丧期也变为一年。而孔子则问他,你的心安不安呢?但宰我却回答却是安。
宰我的想法,他只是从理性层和效率层出发的,所以,他根本并不会考虑安不安?这个安只是他随口一说罢了,他只会考虑理性层面的觉醒,并不会考虑德性层面的觉醒,如果会是这样的话,那就可能没有大道的指引,从而滑向斜面,像钟会一样
所以孔子他并不认可在我的观点,毕竟中等能曾考虑,我们也应该回报父母,为父母守三年孝是应该的,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并且孔子他是从德性的觉醒来讲的,他和宰我的层次并不一样,不过,孔子认为,这个丧期确实是可以改的,但并不能从载我这个理性的层面出发,应该从道德层面出发,如果你觉得只守孝一年,你的心就可以安了,那么只要你并不像宰我一样,从理性和效率的角度考虑,而是和孔子站在一样的道德角度,有自己的理解已经知道了大道,那么你就可以只守孝一年。毕竟守孝三年,这只是一个定数,是当年因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让大家都知道礼的存在而设定的守孝三年。
我也不认可宰我的说法,因为宰我的说法,我感觉对他的父母失去了那一份孝。
如果你的心是不安的,那么不安就是仁,不安可以把它理解为不麻木,不麻木就会有大道,那么他就是仁。你必须从道德层面的觉醒来体会到孝 才会体会到仁。
就像我们的课程,我们先会从打开自己的身体而有了身体课程,然后再打开自己的管管,有了艺术课程,再打开自己的大脑,有了智思课程,在打开自己的心灵,有了人格课程。 打开了我们自己,才能不在麻木,那么才能接受到仁
人生如同降落伞,打开才有意义。只有你打开了,那么仁才能在你心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