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亚瑟,”父亲开始说话了,“我不得不说,我对你感觉非常糟糕。在我看来你有两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你想让我不要那么情绪饱满——你想让我改变,但是,我已经50岁了,我能向你保证,用你的话说就是我的脾气,在下半辈子一直都会这样的。”
他喝了一小口水,双手握在一起,深呼吸了一口气。我能看出来他是在有意识地让自己慢下来,要确保自己的话能准确地传达出他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个问题就更严重了,”他继续说,“你早晚会意识到你跟我有多像。
根据你今天所说的话,我猜这对你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你打算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呢?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再为你生活中的问题去责怪他人,而是要开始努力去改变自己身上那些你不喜欢的地方。”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天分手的时候父亲说的话。“我知道你会把问题解决的,亚瑟,”他说,他温和的微笑传递出了他对我的爱,“你最强大之处就是你总能应对每一个挑战。”
父亲明白共情的力量就在于要做到坦诚。他很爱我,所以才告诉我他看到的真相。他对我毫不隐瞒,也相信我能够接受他的想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能对这些想法做出回应。
他的共情远不只是情绪的自动反应(“我能明白你在经历些什么”或者“我很同情你的痛苦”),因为他能用心地通过我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也能准确地评估出我作为一个人还需要哪些改变和成长。
这就是父亲那天在我身上所看到的东西。他明白,我想要去改变他,这只是在走弯路,而我所面临的更重要的任务是要愿意毫不退缩地去内省自己。
他知道,如果我继续因为自己的问题而责怪他人——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他们还接受了这个责备的话——那我就不会有进步。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了山姆·基恩(Sam Keen)的书《爱与被爱》(To Love and Be Loved)中的一句话:如果都没有那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即总把自己的不足和失败怪在他人身上,那心理治疗师们就要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