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的头天晚上,武子的几个堂弟吃完饭就不走了。武子就给他们搬了一张小桌子,上面放了瓜子,花生,水果糖,再拿了热水瓶,茶叶,水壶,还有两副牌。
这些武子看着长大弟弟们,今晚是要给他压床的。压床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老家这边就是结婚的头天晚上,由儿女双全的老人铺好床,本家没结婚的弟弟们,在家里玩到后半夜,就睡在婚床上,算作压床。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要起床。村里帮忙的也来了,要烧火做饭,给接亲的人吃,他们吃完了再去接亲。路近的少叫几辆车,大家挤挤就可以了,路远是不行的。不管轻重的东西,都要放到车上,连同新娘子的亲戚一起接过来。
大家吃完了饭,开车的开车,大门口,放鞭炮的放鞭炮。叫门的红包是由武子的三叔装着的,他在家族很有威望,兄弟们谁家有事都去找他。
这时武子家这边,武子的大舅、二舅、姑妈都来了。大舅提着台灯、用馒头蒸的一堆大老虎、红被面、再加上礼金;二舅比大舅少了台灯;姑妈也是一对大老虎,红被面和礼金,重要的亲戚,都是要蒸老虎的,其他的亲戚就是礼金或礼物。
村里人都是随大流,五十都五十,一百都一百。武子结婚那会,大家都是二十块钱,谁也不说谁,谁也不笑谁。一张大红纸,贴在门里最显眼的地方,写在最前面的就是姑姑,舅舅,这些重要的亲戚。
我小时候,记得很清楚,村里有人结婚,还有亲戚送两袋小麦,当时觉得好笑,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就是他们认为最值钱的东西。
村里人趁着他们接亲的空档,就要赶紧准备午饭了,今天厨师也正式上场了,安排好给他打下手的人,再把他要的东西准备好,按他的要求摆放就可以。
一般是八个菜,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凉菜先上,是喝白酒的。一个桌子一个酒壶,配一个酒杯,转一圈,喝白酒的自己倒上一小杯,不喝的转给下一位。热菜边吃,馒头边上,客人就着馒头吃。在陕西馒头是主食,大事小事离不开,家家户户不能断,基本都是老面发酵,自己蒸。
武子一行接亲的人,到了村口就开始放鞭炮,村子里看热闹的人倒是不少,都拿个东西挡着要糖吃,扔一把糖才把东西拿开。到了粉家门口,大门早都被关上了,有好几个把头伸出墙头。
这时,叫门的开始说话了:“赶紧开门,我们路太远,赶不上时候了,回去要挨骂的。浪费时间,不光我们挨骂,你们也要跟着挨骂呀”!被推出去叫门的,都是伶牙俐齿的。可是,这时不管他怎么说,怎么递烟,磨破嘴皮里面的人就重复一句话:“红包拿来,拿大的”。
红包肯定是要给的,但是也要磨一磨,不能那么爽快,人家一开口,你马上就给。再说关门要红包的人,都是有讲究的,肯定都是新娘子家的亲戚,旁边再围一些小孩子,红包递进来的时候,拆开一看,大的给自己人,小的给外人。
要红包的人,也不敢太过分,给上几个红包,有个差不多,门就打开了。作为新郎官的武子,只要站在门口等着,门一打开进去就可以了。第二道门就难开一点了,里面是粉的本家姐妹,没有几个大红包是打发不了的。
叫门的也学聪明了,递红包的时候,只要里面一开门,外面几个力气大的,就使劲把门往里推。很多时候还是很管用的,毕竟房间里面的都是女的,力气小。
门打开后,武子把四样礼拿给粉,就去吃饭了,他要吃的是荷包蛋,是丈母娘特意做给女婿的,但是他没那么容易吃到口。
先是由本家的一位嫂子,给他端一碗加了很多料的汤,说不出来什么味道,酸甜苦辣都有,不吃还不让走,最后只能尝一口,扯着嗓子咳了半天,这时做汤的人宣布,武子过关了,才能吃到丈母娘做的荷包蛋。
接亲的人象征性的吃些东西,就和粉这边的人,一起把箱子、柜子、椅子、脸盘架子、新被子等搬上车,最后是粉这边要送亲的人坐上车,鞭炮一响,就开始回武子家了。
以前,新娘家要留一个人的,一般都是新年的爸爸。一次,我一个同学结婚,她爸爸最后是留在家里的,后来说漏了嘴说,人们才知道,接亲队伍一走,他躲在女儿的房间里哭了一回。
粉的爸爸也是留在家里的,他哭没哭没人知道,但是心里绝对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