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艾伟的小说《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浓缩为两天吗?也许,除了这两天,其他的日子只能算是行尸走肉,漫长的生命里,只有两天是有血有肉的,是鲜活的,是该无奈,还是该慨叹?活过,漫长又短暂。
小说的主人公俞佩华,是一位被关押了十七年的杀人犯。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她犯罪的整个过程,而是通过一位编剧把她的故事改编成话剧的形式公演来阐述故事梗概,这一手法使得俞佩华的故事更添几分神秘色彩。她从来都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真实内心,她认罪,但拒不讲述作案动机。所以,编剧陈和平只能利用案宗记录和自己的想象力构建整个故事。最终,故事很精彩,话剧演出很成功。但这一定不是俞佩华故事的全部,那些藏在她心底的秘密被她死死的封存住,无人能看清。
俞佩华这个人物绝对是一个狠角色,她在狱中十七年恪守所有的规则,隐藏所有的情感,就是一个机器人。只有在狱中的最后一天,她才显露出部分情感。关于黄童童,天然的母性驱使她关心黄童童,担忧她的未来,那是难得的温情时刻,也是她最无法面对的亲情,在她眼里,黄童童不是黄童童,而是一个孩子,一个需要母亲疼爱的孩子。一个母亲,可以为了孩子放弃一切,而一个母亲,她的软肋也是孩子,可以瞬间被孩子击垮。她在儿子九岁时入狱,十七年间她无法疼爱自己的儿子,狱里的哑女黄童童激起里她的母爱,她保护她,帮她完成工作人物,甚至也会劝导她,俨然就是一位母亲。当俞佩华被告知黄童童已经不在女监时,她一下破防,眼里的疯狂和愤怒让人胆寒,她的血肉之躯又回到了她的身体。那时的她大概就是杀人那一天的样子吧。
俞佩华这个人物就像是一张纸片,没有思维、没有感情,然而,这纸片在某一刻又变得那么丰满、那么鲜活,充满了神秘色彩,也充斥着人性的光芒和人性的暗淡,我觉得这种形象的塑造好特别。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单薄的一面,却惜字如金的刻画了丰盈的一面,这样的对比反而让这个人物形象更与众不同。那些无限重复的日子,不过是最后一天和某一天的底色罢了。她的人生也不过只有两天,杀人的那一天和出狱前的最后一天。
作者在对人物的刻画上相当深刻,一眼万年的感觉。特别能抓住读者的心,始终没有正面描写俞佩华的作案动机,也没有交代黄童童的狱中经历,留有悬念,供读者去猜想。神秘的人物个性、神秘的故事情节,哪一样都足够吸引人的。而人性的善与恶也在这样神秘的过程里若隐若现,实在是让人回味无穷,印象深刻。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许是两天,也许是一天,谁说的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