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正黑,书有光”。
这是文质教育研究院跨年24小时直播的第三个环节“2025,用一本好书开启新的一年”中的主持人,程锐刚老师一句金句。这句话,不仅是对书籍力量的赞美,更是对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追求知识的坚持与热爱的肯定。作为参与者,我深深被这句话所触动,也更加珍惜这次与众多书友共聚一堂、分享交流的机会。
在这个特别的夜晚,我们的直播活动从深夜的一点持续到四点,共分为上下半场,共计三个小时。尽管时间是在寂静的深夜,但大家的热情却如同被点燃的火焰,照亮了整个直播间。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喜爱的张文质老师的书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热爱。
读书为何需要分享交流?我想,这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个人的思考,更是为了从他人的视角中获得不同的启发和灵感。一个人读一本书,往往只能局限于自己的角度和理解,而多个人一起读,就能汇聚多种视角和智慧,让我们对书籍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在这次交流中,我们讨论了《教育的勇气》《教师的使命》《日常教学的情调》和《迷恋的教育学》这四本书。这四本书都是张文质老师的力作,它们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首先,赵建岳老师分享的是《教育的勇气》。这本书是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张文质老师的力作,引领教师生命成长,给予突破困境前进的勇气。书中,张文质老师提出教育学才是真正的人学,教师应站在专业的立场上思考,需要有复杂的理解力,特别是对生命的洞见力,保持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生命转化与改善,重获教育的勇气。这本书不仅解决了“谁在教”的问题,更让我们思考作为教师,如何重整自己的心灵、理解自我,如何在面对教育的困境时保持勇气和坚定。
接着,黄罗谈到了《教师的使命》。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本土教育学口述系列中的一部,他强调教育的在地性,主张教育要回到原点,即回到生命本身,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回到教育该有的生命立场。书中,张文质老师提出了“以生命治学,为生命立教”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使命是成全人的幸福的可能性。这本书不仅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更让我们思考作为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从教。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成长的过程。
然后,我分享了《日常教学的情调》。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对中小学课堂观察与思考的总结,分为三辑,从人的生命状态出发,用更开放、更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课堂。书中,张文质老师提出了许多犀利而独到的教育见解,如“不教之教”、“做一个本分的教师”、“让学习真正发生”等。这本书不仅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更让我们思考如何上课、如何面对学生、如何看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耐心和细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佟生老师分享了《迷恋的教育学》。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对当今教育现状和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深层次解析。书中,张文质老师从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出发,对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所关心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看法和解决策略。这本书不仅将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让我们思考为何会痴迷、迷恋于教育。它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种使命。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热爱、去奉献。
这四本书虽然都是张文质老师的力作,但我在阅读时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和联系。而经过大家的分享和锐刚老师的解读后,我豁然开朗,原来这四本书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而美妙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理念体系,让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与锐刚老师等智者交流,他们的见解和观点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书籍中的内容和思想。这样的交流对我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夜正黑,书有光”,书籍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阅读、交流、思考,书籍就会成为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