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跌与衬跌。在汉语修辞学中,"顿跌"与"衬跌"均属于转折性修辞格,都有语义的起伏变化,表达意图在异常和意外中得到强调。但二者在结构、功能及情感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
【区别】二者本质区别在于:顿跌是"话题急转",衬跌是"认知反转"。掌握此差异可更精准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哭灵"(顿跌)与刘姥姥"夸赞大观园"(衬跌)等经典场景的修辞效果。
1.表达效果不同。顿跌进一步强调突出,制造意外效果,语气突变,强化矛盾、幽默、讽刺,意味深长;增加停顿,配合说明。衬跌则是铺垫与转折形成对比,突出主次,深化主题,显得更加幽默风趣。
2.表现方式不同。顿跌是通过突然打断(顿)或急转(跌)形成语义转折,通过增加停顿,配合说明来实现表达意图,以形式上的停顿区别于后者意义上的前后转折。衬跌先通过次要信息(衬)铺垫,再以核心信息(跌)形成落差,实现逻辑反转,前面部分的铺垫衬托与后面部分的意义转折来体现表达风格。
3.情感强度。顿跌,爆发性强,多用于戏剧性场景(如相声"捧哏突然摔扇")衬跌,渐进性强,常见于说理性文本(如学术论文"传统观点认为…然而最新研究表明…")
4.认知负荷。顿跌要求读者/听众瞬间反应(如脱口秀"你以为我要说…其实…")。衬跌允许缓冲理解(如《红楼梦》"黛玉道:'你倒会转移话题。'宝玉笑道:'——我偏要说你穿绿衣好看'。")
(6)武松道:“你怕我?”那妇人道:“——我死也不怕!"(《水浒传》)【断裂式结构。对话突然中断再反转,形成语言节奏的急停。】
(7)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瞬间转折:通过重复制造顿挫感。】
(8)周进看了范进的文章,道:“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儒林外史》)【层进式结构:先贬抑后赞叹,形成认知反转。】
(9)先别急着买!这款手机续航48小时——但充电只要20分钟。(现代广告语)【铺垫性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制造惊喜。】
(二)分说与顿跌。都是通过语意的部分重复和部分变化来强调和突出语意的。但是顿跌不同于分说。从形式上看:分说的各句独立完整;而顿跌则是人为地制造停顿,有明显顿跌标志——标点符号,打破了语言的正常叙述。从语意上看:分说又称为分述,重点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一个问题;而顿跌是为了造成语言的波澜曲折,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说明,形成呼应关系,使语意突显而富有变化。
(三)顿跌与提顿。二者都增强语势;但提顿是把要强调的对象提示在句前首要位置,但提顿是把要强调的对象提示在句前首要位置,停顿一下再阐说,重心在前,而顿跌则是要强化后面的语意,使语句具有跌宕的气势,重心在后。提顿要比顿跌单纯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