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对我们的请求说“不要”“我不想”……时,我们常常会将这类话解读为对我们的拒绝,或是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因此无法了解对方实际上是怎么想的而感到受伤。如果能够体会对方在说“不”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能明白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我现在还没到这个境界,但也能做到不因为别人的拒绝而自责内疚了,怎么样去感受背后的需要,这个还要多练习多感受!
我们都经历过乏味的谈话,怎么样让乏味的对话变有趣?书中的方法我有在练习,更很想掌握到熟练。
我们要怎么做以及在何时打破死气沉沉的对话呢?书中建议,当我们一个字都听不下去时,就是打断的最好时机。我们等得越久,就越难在这样做时保持礼貌。而打断的目的并非在于让自己发言,而是帮助讲述者与表达背后的生命能量建立连结。做法便是去体会对方心中可能会有的感受和需要。虽然这有点难度,但更够让交流更高效,还很是值得尝试的。
让谈话变得生动有趣的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告诉对方我们想和他们建立更多连结,并请求对方的支持。“对不起,我有点不耐烦,因为我想与你们加深联系,但我们的对话无法带给我想要的连结。我想知道,刚才我们的谈话能否满足你们的需要?如果能,你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呢?”“对于我的打断,你们是否有些不高兴,因为你们想继续聊下去?”
与其假装听别人说话,打断他们才是更体贴的做法。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非成为他人的负担。
在面对他人的沉默时,做到同理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当我们已经表达了内心深处的脆弱,很想知道他人的回应,对方却沉默不语时,我们会感到格外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因而很难去体会对方透过沉默表达的感受和需要。在这种时候,我能想到的做法和书中意见一致,那就是寄希望于身体接触来突破沉默。在我和孩子们的沟通中,常常会遇到沉默以对的情况,那我会摸摸他们的头发,拉一下手,搭一下肩膀,或者来一个拥抱,在绝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身体接触能够让我们的交流更顺利下去。因为临在,所以表达。因为倾听,所以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