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后,我对书中提出的“暮省”理念兴致盎然,遂重新翻阅品读。
“暮”代表时间,既可以理解为夜晚,也可看作是事件结束之后;“省”即反省、省察之意。“暮省”包含三个维度:其一,对事情进行省察,思考如何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其二,对自我展开省察,思索自身需做出哪些改变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对认知的再认知,或者说是对省察的进一步省察,即思考哪些认知方式有待改进。
魏老师指出,提升元认知颇具难度,多数人都处于低品质的勤奋状态。就像我今日耗费大量时间编辑了5篇公众号文章,看似忙忙碌碌,实则自身收获寥寥。谈及“认知”,我首先联想到情绪ABC理论。对照魏老师后续所举的几个例子,发现同样是从情绪、认知、反应、后果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看法会引发不同的反应,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魏老师以列宁摔碎花瓶为例,助力我们理解“暮省”。那么,究竟什么是“暮省”呢?随后,他又撰写了一系列文章,阐述如何运用相关模型来调整自身认知。例如,学生向家长反馈没吃饱,教师该如何应对;寒假期间,怎样解决学生的手机管理问题;学生出现攀比现象,老师又该采取何种措施?总之,“暮省”的意义在于从一件件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勇敢地表达自身感受与想法,积极以恰当方式与人沟通交流,最终在解决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促进智力与情感的发展,提升社会化水平。
在探讨如何走进学生内心这一问题时,魏老师给出了三个方法。其一,提前预判并应对问题;其二,以谈恋爱般的心态教书育人,爱一个人是个人的主观情感,与对方是否接受并无直接关联,同理,关心、热爱教育教学是教师自身的事情,对于他人能否接受或给予何种反馈,不必过分苛求;其三,学会换位思考,具备同理心,也就是设身处地将自己当作学生,同时把学生视为老师。
经过今天的“深入反思”,我感觉远比第一遍泛读时的理解更为深刻。这或许就是“暮省”的一种体现吧。如今,我明晰了“暮省”的内涵、方法以及意义所在。因此,倘若由我来编排这本书的结构,思路会有所不同,会着重围绕“暮省”进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