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贝姬.肯尼迪的《看见孩子》。这本书是2023年6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本书为父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和需求。通过10条育儿准则父母能够学会如何通过善意养育建立亲密感和自我关照,来改善亲子关系,并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本书不仅探讨了如何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还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策略,帮助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保持冷静和理智。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本书自在帮助家长在面对育儿挑战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孩子能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接触到这本书源自在朋友的一个 “轻轻听@公益读书群” 里组织的读书和分享,一开始我并没有太主动参加,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大了,都大学毕业了,再去看这些书籍,是不是已经晚了,除了懊悔莫及,恨自己知道得太晚外,对亲子关系和子女的教养(教育和抚养)并无实质的帮助。然而当我打开这本书,仔细阅读的时候,却有很深的看见和理解。不仅对我现在的亲子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对我自己的疗愈和成长也有很大的帮组。
这本书的第一页有这么一句话:“看见,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起点。”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在夫妻关系或者职场上,何尝不是如此。被看见之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地渴望和向往。接下来我们可能会思考:我们渴望看见什么?孩子渴望被看见什么?我们的配偶又会渴望看见什么?
本书的作者贝姬医生告诉我们,行为是了解孩子内心困境的线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配偶或者我们自己的行为来探测我们成人的内心世界呢?我想答案是显然的。贝姬医生指出了做父母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尽快发现孩子的问题,然后有效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或毛病。贝姬医生建议家长通过孩子的“问题”行为,了解孩子的需要。把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转变为“孩子有什么难处?我能做些什么?”或者进一步去探索我为什么对孩子的某种行为那么难以接受或忍受?最后的这一问就非常有助于我们自我的成长和探索。
在这本书里,贝姬医生给出了几个重要的育儿准则:1、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2、真相不唯一;3、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4、婴幼儿时期至关重要;5、永远都不晚;6、心理韧性快乐;7、行为是一扇窗;8、减少羞耻感,让关系更亲密;9、说真话;10、不要忘记自我关照。我并不想详细介绍每一个准则,而是希望你能自己去阅读这本书,或者是和几个朋友一起来阅读这本书。一个人去读一本书,可能会读得很快,但如果是一群人共读一本书,就会有更丰富的观点和角度,会比一个人读书有更多的得到和收获。读书基本上是一个左脑理性的思考和认知改变的过程,但群体读书会在理性思考的同时,借着互动,激发我们的右脑,增加我们的情绪体验。左脑的理性和右脑的感性的互动,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益处。
最后写几点这本书的读后感受和收获:
1、无论孩子或父母,本心都是好的。作为有灵性的人,我们在内心深处都是富有同情心、爱心和善意。学会把人与问题分开,把行为和人分开,也许这个行为是不好的,是我们不愿看见或者不愿接受的,但行为背后的那个人是好的,是善良的,甚至是可爱的。我们要学会透过行为去探寻他人的内在需求和内心世界。
2、关于真相不唯一: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眼见为实,深信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唯一的事实真相。其实每个人都是瞎子摸象,我们看到的、感知到的都只是冰山的一角。在觉得自己对的同时,一定不要认为他人和你不一样的感知就是错的。学会接纳多重真相,让关系中的双方都能被看到,都能被看见。这是增进彼此了解,增加亲密感的基础。只有能看见和接受真相的不唯一,才能够接纳和包容彼此。
3、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并表达说父母的职责是保护孩子的身心安全,做孩子情感的守护者。孩子的职责是通过感受和表达情绪来探索和学习。读本书之前,我也许对父母的职责有些了解,却忽视了孩子的职责。错误地认为好的父母就是把认为好的、对的、正确的方法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和期待行事,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甚至不允许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理需求。
4、婴幼儿时期至关重要和永远都不晚。这看似挺矛盾的,既强调婴幼儿时期的重要性,又安慰性地说永远都不晚。其实这两句话都是有科学实证和理论基础的。婴幼儿时期的重要性在于早期亲子互动的经历对孩子的依恋模式和依恋类型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目前网路非常流行的“幸福的孩子用童年疗愈一生,不行的孩子用一生疗愈童年”。现代人际神经生物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大脑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如果父母愿意改变,还真的脑回路就会发生改变。养育孩子是对父母的历练,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引发我们自身、我们的童年以及我们与我们的养育者的关系,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做父母的自我养育的过程。在陪伴和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从童年的创伤中得以改善和疗愈。父母永远都可以给孩子带去新的感受,新的生命体验和新的生活动力。这件事从觉醒的那一刻起,随时行动起来都不会太晚。
5、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心理韧性大于快乐。也就是说快乐远没有心理韧性重要。心理韧性可以理解为心理的调节能力,也就是一个人掌控情绪的能力。情绪本身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主观和自发的。人类无法消灭或者逃避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悲伤,痛苦,我们只能接纳情绪,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并去调节情绪,让它处在我们的承受范围之内,防止被某类的情绪所控制掌控。增加心理韧性也就是提升我们情绪控制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与其让孩子最大程度地给与孩子快乐,不如教会孩子有更强大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就是这个准则的意思。
6、行为是一扇窗。行为只是线索,背后的动机更值得关注。逐个准则不仅在子女养育,在夫妻之间尤其适用。比如爱人每一个抱怨的后面,都已一个未满足的内在需求,如果能够看清楚抱怨后面的内在需求,并设法去满足对方的这个需求,要远比一句“你怎么这么爱抱怨?”要好的多。对我们彼此增进关系增加亲密感有非常好的帮组。
7、减少羞耻感,说真话和不忘记自我关照也有很丰富的观点和角度。贝姬医生提到,羞耻感的本质是我不能做自己,我不能有这种感受。贝姬医生给羞耻感下的定义是:“我的一部分自我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没有人愿意去了解和接纳那部分自我”的情绪体验。羞耻感会促使我们避免与他人接触,远离他人。我们应该看到羞耻感会激发一个人的不安全感,也会引发自己不够好或者自己是不好的这样的念头。而羞耻感的解毒剂是亲密感。借着增加亲密感,可以让孩子看到他是好的,他是可爱的,他是有用的,他是被欢迎的,他是被接受和接纳的。
8、另外的准则:说真话和不要忘记自我关照。说真话意味着真诚沟通,不含糊也不回避。说真话意味在嗯,嗯。着坦诚面对。肯定孩子的感受,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告诉孩子事实与真相,同时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觉察这样的谈话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对于不要忘记自我关怀这一点,现在我们有很多牺牲型或者付出型的妈妈,给于孩子或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照,却唯独忽略了自我的关照。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这种付出叫伟大的母爱,是一种美德。可是事实是如果你无法关照自我,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你有如何能养育出一个能够照顾好自己情绪和需要的孩子呢?这么可能把你没有的东西给到一个孩子呢?要想能够给予,首要条件是自己必须拥有。自我关照很重要的一个功课就是觉察、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感受,能够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要学会忍受他人不满的痛苦,不断修复与自己的关系,允许自己不够好,允许自己做不到。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的育儿宝典和育儿工具箱。结合实际的场景和具体的事例,分享育儿的经验。这里就不再赘述。你可以借着阅读,去获取你需要的。本书作者贝姬医生不仅是心理治疗师,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不仅是理论的探索者,也是重视实战的践行家。我很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