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卫东老师《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最后一篇后记《做科研要兼具敏感力和钝感力》。冯老师作为一个在一线教学岗位近20年,然后又在做科研专业领域11年的“老同志”,他总结一句话,“做我们的教科研,要有敏感力和钝感力。”
他说,这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短项,所以尤为提出,加以凸显。在敏感性上,我们普遍都更弱一点。关于钝感力。它是我们真正的进行研究,进行真正研究,并使其最优化,服从服务于自我实际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耐心,一种定力。
较强的敏感性会让研究者频获启发,拥有资源,建构基础,而有一定的钝感力则有利于研究者凝神聚力,专注焦点,由表及里走向深入。所以他认为教师作为研究者要兼具这两者。
一、敏感性
敏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哪一项关于常态事实的质疑,有哪一类的关于工作思路的创意,有哪一类关于事业局面的创造,有哪一个关于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敏感性而起的呢?
所以,敏感性是当今人们开创局面、创造未来的必要条件,也是开展教科研,并且切实发挥教科研作为教育第一生产力的。先决因素。仅有敏感性未必能成就叫科研成就创造教育,而没有敏感性,只能让教科研从日常教育实践的摆设。敏感性是对某些教育问题或乱象的一种不自在感。倘若我们对各种教育积弊顽疾熟视无睹、习焉不察,甚至悠哉悠哉、怡然自乐,那么,他确乎成为一个“自在之人”。但是他的教育触觉神经便在这种心境中坏死,个人的教育生命将近枯竭。所以冯卫东老师让我们对有关教育的事物、事件、事实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和适度的张力。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班会课上让同学们反思过往日子,有个女生为了自己初一时候下课找同学聊天玩耍,没有用10分钟来课前10分钟来做题记英语单词而难过,赢得老师的满心欢喜。为此,冯卫东老师感到很不自在,痛感休息时间、学习话对学生和谐身心的妨害,所以写了一篇随笔,《孩子,我难过着你的“难过”——主题班会引发的思考》。
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自在感使得我们对每日置身于其中的生教育生态有距离,能旁观深井觉此意见,这恰恰是实践加反思的研究者深层敏感。敏感性是在不自在中寻求更大自在自由的一种生命知觉研究是一种透视过往含糊的东西能看清或者行为召受质疑。可以说折腾不安生不自在是研究语音就是胜利。
二、钝感力
渡边淳一的《钝感力》风靡一时,在作者笔下,顿感是一种隐忍、包容、专注的处事风格,是人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事实是这样,“敏”与“钝”可以并立共存。就教师研究行为而言,更多人是敏感不足,顿感有余。
但此处的钝感跟上节动钝感有所不同,是指对一些研究潜质的因素反应不敏捷,较迟钝,容易错过。所以我们倡导一线教师通过各种专业修为不断提高自我的研究敏感度。另一方面,则要欲请业已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素养和与基础的同行“敏钝兼修”,修的一定的敏感力,进而以有涯的精力在在无涯的源头活水中汲取最优质最解渴的一捧,润化研究行为,滋养研究生命。
三、敏钝结合
冯老师总结,敏于事者捷于研,钝于“变”者精于研。然后还引用了学者翁乾明老师说的:“敏感力使人举轻若重,钝感力使人举重若轻。”“举轻若重”,需要依靠高度的研究悟性,“举重若轻”,则要仰仗超俗的教育定理。他们都难以达成。
潜下心来就一个名号也许不太响亮,形式也许不够炫目的问题,进行真正的研究、长线的研究和深入的研究,恰恰才最有生命力,最具“度人力”。刘勰在《文心雕龙.养气》中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只有静下来,才能思考问题,那种冒躁动冒进的人,很难登上学问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