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劲之妙,在于刚柔并用,武家不知“运劲”,纵练一生,也是糊涂。刚、柔劲不同,但贵在能兼用、转换,而得相济之妙。
刚劲是外扩的张力,外观上沉坠而稳;刚强、凝重、沉着,是为“血融”所致。肉筋是极灵而敏捷的缠绕,是筋劲。故宜中正、柔和,有扬鞭策马之飘逸、潇洒的姿态。
在运劲上,刚劲用“放”字诀,使转如折,而以“抖”发出,柔劲用“抽”字诀,使转用松,而以刚出之。所以,用刚劲时,必须翻转,不翻转则滞而不活;运柔劲时,必须拧绞,不拧绞则萎而不畅。要达到这些要求,本质上,刚中要带三分柔,柔中要带三分刚。
震劲,即纯刚之寸劲,受之者内脏如手雷电震击。拳术所需之劲,即为震动,运行为柔,落点时,径寸之间刹那发劲,随之又柔,斯谓震劲。
己身劲路顺达而不滞留于关节肌肉出,是打震劲的要件,所以练拳时要不停地柔运,柔久了也刚发一下才好。发震劲时,意要在敌手身上,最好能予以贯穿,如此,发出才能深入,有如射箭、眼瞄、意贯,而箭劲才能锐入靶心。
无论哪一种发劲方法,骨节贯穿对的要求是一样的,须贯穿如九节钢鞭,节节合一,有一处不合,此处就容易折毁。在未发时,脊柱为自然之弧形,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的状态,发劲之际,即挺直,发后又恢复弧形。
发劲,讲究“力从脊发”,这个脊并非整个脊骨,发劲之脊,乃胸椎自上往下数第五、六、七节,即武家常讲“虎背”之中心,“通背”之会合处,琵琶骨之中间,前对心、肺。此处骨质最为坚强,承受力大,足以护卫内脏,反之腰骨则颇为脆弱。
脊发之劲,根源于腰腿足而来。足心微蹬,劲即上升,腿如弹簧,腰如转盘,一转轴,气即由脊发出。所以腰腿二者,宜柔、虚、圆而有弹性,发劲在于夹脊。武术之哼哈二劲固然由脊发,暗劲之一按一攻也是如此。此外,在气劲之意义上,腰转并非单指腰椎,而是指整个带脉转动。
运劲为拳势之发起及过程,落点则实发出,即使是暗劲,在落点时,也应表现出气血汇聚的特征出来,有别于起式和运使的过程。劲之起、运,宜柔、宜轻、宜圆、宜慢;而落点恰好相反,宜刚、宜重、宜方、宜快。拳势在定点时,要有刹那间凝、按之势,此乃丹田汇聚之气血发而注于拳脚上所展现出来的必然态势。
打拳讲究周身一家,纵使极小的动作,也是全身的集中表现,其要求是全身练成弹簧劲,而且是合一的一条,非多条。
炼刚,是内外合一的意义,指的是气血和筋骨皮肉合二为一。因此,刚劲必须血融,否则在击人时,哪里气不足,哪里就容易受伤。在程式上,要求由内到外练之,使充到皮肉乃至毛发,这可以用但是反复练习、体验以达成;其次,再由外而内练之,使筋骨皮肉坚壮,这可用套路、辅助器材之操练来达到效果。
拳法中,不论是太极之圆、八卦之拧,皆为筋之缠丝。练拳虽以意为先,但全身骨节甚多,使之约束的是筋。所以手足身体各部,筋舒开,则骨、肉、皮十分轻松,意气即容易充满。所以全身之筋应以缠丝法练之而成一贯之筋,也是因此而全身行程一个整劲。拳术常须意守丹田,再自丹田而走两大背筋,人能运使两大背筋,则内劲渐近同名,阴阳两仪之理可以有把握了。
以阴手柔运,着人即为硬掌(拳),这是绵里藏针之意。寸劲指的是打人方寸之地,时间之寸速、速度之寸快,速度愈快,钻入敌身愈深,劲力愈透入。
劲之形成,因其施用之需要而大不相同,有如刀枪剑棍,各有所长,在使用者因地制宜。例:穿劲如刀子,回旋劲如钩子,爆炸劲如炸弹,螺旋劲如钻子,弯曲劲如梢子棍。其他种类尚多,但不论何种形态,掌落处须有沉劲才行,否则无功。
连发之理,是趁其未回撤者,以第二、第三道劲深入其内,令其无能抵抗自保,而得以在连发中一举败敌。在连发中,若能略略错位,创敌效果更好,事实上,在练习辅助器材时,往往早已把连发之发融在练习中。
五行之劲,各具特性。水劲柔和,金劲内收,木劲外扩,土劲沉稳,火劲急爆。五劲之中,运用上,通常是一劲为主,其他为辅,五行因此循环不息。
练劲之功夫不可缺,大抵是由多练散手单式或加辅助器材而来。练法上,寸劲用肩之吞吐,长劲发于脊背,脆劲用腕子。要注意意念为先之要求,所以练拳尤其练劲时,最忌三心两意,力分则散、心分则乱,不能专心一意,功劲亦难以有成。
缠劲,缠,紧也,是由松而紧、由轻而重,是敌落入旋涡,依吾意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再发出。
黏劲,一出手要有余劲,供下式之变化用,连绵不断,有粘意,如鞭子,圈中生圈,生生不息。
劲自足起,过腰,自脊背即从肩膀出去,不由脊上颈到头,否则容易受震而伤或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