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阅读:解锁根本书籍的智慧密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探索
——《教师阅读地图》读书分享与心得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那么同样的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教师阅读地图》。
《教师阅读地图》是魏智渊先生在新教育实验背景下,为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制的一部专业阅读指导手册。该书不仅是对教师阅读进行系统规划的指南,更是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伴侣。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深感此书对于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魏智渊的《教师阅读地图》第三章中,关于根本书籍的研读,特别是知性阅读方法的探讨,为我们揭示了教师如何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来深化自身专业素养和提升教学能力的路径。以下是对知性阅读方法的详细解析,包括同化、顺应、平衡,感性阅读与知性阅读的区别,以及如何训练知性阅读能力,并结合读书分享与读书心得进行阐述。
一、知性阅读的核心概念
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它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通过阅读者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对书本中的信息进行新的建构。
二、同化、顺应、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对信息(或更广义地说成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在阅读中,读者会尝试用原有的认知图式去同化新接收的信息,如果同化成功,则获得暂时的认知平衡。
顺应:当原有的认知图式无法同化新信息时,个体会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即做出顺应。在阅读中,这表现为读者调整自己的观念或认知框架,以接纳和理解新的观点或信息。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更高级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在阅读中,读者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不断达到新的认知平衡,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
三、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
感性阅读:是一种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阅读,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和咀嚼。这种阅读方式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知性阅读:则是一种更为深入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进行深入的对话和反思。知性阅读不仅关注书籍的内容,更关注读者自身的思考和成长。
四、怎样训练知性阅读能力
1.大量摘抄,反复应用:在阅读起始阶段,通过大量摘抄书中的经典内容和观点,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反复应用这些摘抄的内容,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检验和巩固所学。
2.理解核心概念:在阅读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到与核心思想有关的关键词语和核心概念,并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核心概念,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书籍的整体结构和主要观点。
3.与书籍对话: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进行对话,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疑惑、感想和思考等。这种对话方式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并促进自身的反思和成长。
4.反思与总结:在阅读结束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回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也要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后续的阅读中加以改进。
五、知性阅读:深化理解,照亮教育之路
阅读《教师阅读地图》的第三章,我对于知性阅读的理解与感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知性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深邃的求知态度,它引领我走进根本书籍的广阔世界,让我在教育的旅途中获得了深刻的启迪与成长。
本章让我意识到,知性阅读不仅仅关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思维方式的塑造与深化。通过知性阅读,我学会了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教育现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与意义。这种阅读方式让我在教育实践中更加从容不迫,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更有效地解决教学难题。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根本书籍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这些书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与经验,更是我们教育理念的源泉与支撑。在阅读中,我仿佛与众多伟大的教育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思想、理念与方法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阅读《教师阅读地图》让我深刻认识到阅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激发过程。魏智渊先生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阅读蓝图,让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新手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师阅读地图》都将是你专业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导航图。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和实践,你将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