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群体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身与他人会有不同之处。
在初高中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与他人不同感到欣喜,甚至会主动去制造不同,尽管有时等待着我的是班主任的责备。
而上了大学之后,我常常对自己“捡漏生”的身份耿耿于怀,便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比周围同学要落后。看到别人参与各种社团,加入不同学生组织,考公,读研,入党数管齐下……自己难免会产生对比心理,然后打乱自己的节奏来“模仿”别人,结果通常是东施效颦。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生成对自己的不同的培养方案。我的方案有我自己的特色,有特色就会有比较优势,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应该对自己抱有信心才行。
别人从社交获取能量,我以与古今圣贤对话为乐。高中以来,对社交的需求或者说是兴趣直线下降,更多时候认为这是一种累赘,我也不认为这是一种退步。随着年龄增长,我更看重社交质量和精度。当然忽略社交数量和广度的后果,就是各种选举活动时的票数可能不足。这算是基层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选举出来的,都是又平庸又自信的牛羊。如果在选举过程中,实行完全的一言堂独裁,那又无法实现公平。在我看来,真正能更好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是民主集中制,可惜基层往往落实不了。
别人参加各种组织获取综测分,我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安安静静提高自己的绩点就行。当学生会也好,进团委也好,更多的还是给这个组织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所谓工作能力的习得都是托词。作为初中校学生会工作人员,高中校团委干部,我更愿意相信工作能力是天生的。弱者再怎么磨炼,终究干不成大事,顶多是摸索出一些对自己能力缺陷的修补方法,说白了就是些才不够谋略来凑的套路。当然我本人并不排斥谋略,谋略到了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才能。但是学生的天职,应该还是以学习为主。我曾经在我的日记本里写过这么一句话:
学习本身是万万不能功利化的。不能只图一张文凭,也不是只学习学业知识就够了,无论什么都要去学习。全面的学习,能给未来的我们,在应对人和处理事的时候,提供必要的能力和底气。所以说,不功利的学习,才是真正功在千秋,利在长远。
别人斡旋与老师与学长们之间时,我潜心学习人类一切知识。别人周末被无底线加班时,我出校感受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一个人。
这么一说,我没有理由对自己的特色的培养方案不自信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走与别人不同的路,我们才有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