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欣赏了本乐季上交室内乐的第二场音乐会“民族与浪漫之诗俄罗斯风情室内乐”。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于任超,孙揽月,中提琴演奏家张思远,大提琴演奏家刘于靖,低音提琴演奏家钱博文和钢琴演奏家王喆为我们带来了两部俄罗斯音乐的遗珠。有“俄国巴赫”之称的塔涅耶夫写的这首《G大调第一弦乐五重奏》以及他的学生利亚普诺夫的写的《钢琴六重奏》。这两首作品比较冷门都是首次在中国演出,所以虽然台风天风雨交加,还是有不少乐迷来到现场。
音乐会上半场是塔涅耶夫《G大调第一弦乐五重奏,作品14》。谢尔盖·塔涅耶夫不仅是作曲家、钢琴家还是一位作家和教师。他出身贵族,5岁习琴,9岁就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跟柴可夫斯基学习过作曲,还跟鲁宾斯坦的弟弟学过钢琴。他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位同时获得作曲与钢琴表演金奖的学生,以钢琴家身份演绎了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的诠释也很出名。他的作品中有着非常严谨的逻辑思维,充满思想和情感。三个乐章中的第一乐章,精神饱满的快板,充满力量感。第二乐章活板,火热的。不同声部之间的切换以及对音色和谐的要求对演奏家们的默契配合是种考验,五位的表现都很出色,尤其是低音提琴,让人印象深刻。
下半场利亚普诺夫的《钢琴六重奏,作品63》。是作曲家送给学生的作品。也是他创作生涯中一首精彩的室内乐作品。虽然作为塔涅耶夫的学生他的创作风格却比老师更加自由。因为受李斯特和强力集团的影响,他的音乐中有很多复杂的形式和民歌的旋律。钢琴作品的技巧要求也很高。钢琴六重奏的编制最早始于门德尔松,弦乐四重奏加上低音提琴和钢琴,让声音有更多层次。之后格林卡也写过这样的编制。在利亚普诺夫的这首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乐队般的音响丰富性。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钢琴和弦乐之间开启了正式对话,在经典的俄罗斯旋律中音乐沉稳地展开。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各声部的对话开始变换节奏,充满了趣味。第三乐章夜曲:不过分慢的慢板。旋律中带着一些悲剧色彩,特别是低音提琴声部,厚重的衬托着这种音乐情绪。第四乐章终曲:果断的快板。作曲家干净利落地结束了之前暗沉的情绪色彩,让音乐完美地走向终点。
返场曲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中》柔板诗意的旋律中,观众再次感受到了俄国音乐的悠远深沉的情感,如同坐着马车行驶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开阔的视野让人心情舒畅,但又有一丝孤独……音乐会结束意犹未尽,雨小了散步回家,虽然周末还是有点忙,但毕竟可以过周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