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125。2020-11-10》
今天是庚子丁亥丁巳,九月廿五,2020年11月10日星期二。
至当篇7【明庶物,察人伦,然后能精义致用,性其仁而行。】
船山讲解说,这一句是横渠讲解上一句舜因孝行感化其父瞽叟的原因——"明庶物,察人伦"是舜行孝的行为依据,船山说,舜在不幸的家庭境况中"明察",然后能按照所明所察深入到精微端倪之处"致用",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所以"坦然行之,无所犹疑",最终瞽叟感而化之,船山认为这是"所谓性之也",即"性之"的工夫。
儒家工夫论,强调"必有事焉"、"事上磨练",所以从"明庶物,察人伦"入手——朱子是"格物穷理以至于性",阳明是"吾心具足致良知,事上磨练知行合一——这些都是诚意的环节,也就我们常说的感性和觉知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动的过程,即此处横渠所谓"明察"的过程——明庶物,察人伦——意动,然后反求本心,这是诚意正心的工夫。
过去,曾被这个问题困扰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是"诚意正心"而不是倒过来为"正心诚意"呢?按说,既然本体是心,那么,心对意识的统帅性优先性似乎应是天然的次序,为什么《大学》却坚持先诚意而后正心呢?难道诚意是指导者而正心是结果吗?
这里告诉我们,不错,本心是本体,但本体是很难找到的,如何找本体之心呢?通过思维觉知,即由诚意反求本心。本体虽然一直在,但我们要想认识本体,发动者不是本体,不能是直接通过本体认识本体的方式,而是通过思维和意识的寻求,而后本体才会向我们显现。
心正则身修,心与性是一体,所以,船山说,正心就是"性之"的工夫,这也他在《诗广传》中所说的"静斯涵、涵斯微、微斯虑"的涵养工夫。
阳明的知行合一,李旭老师讲解说,这个知是本体的知,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普通意义上的认识和行为一致,这让我想起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与行为的理论。
苏格拉底为了克服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他必须为知识找到一个稳固的基础,他以为,这个基础在人之中,而不是在外部世界的种种事实中,"苏格拉底说,内在生活是一种独特活动即认知活动发生的场所,这一活动导致实践活动,也就是行为。为了描述这一活动,苏格拉底提出灵魂的概念——灵魂不是任何特殊的官能,也不是任何一种特别的实体。相反它是理智和性格的能力;它是一种有意识的人格。灵魂的活动乃是去认识和影响甚至指引和支配一个人的日常行为。虽然对苏格拉底而言灵魂不是一个事物(thing),他还是可以说,我们最应该关心的就是去照料我们的灵魂,"使灵魂尽可能地善"。当我们理解了事实与幻想的区别从而将我们的思想建基于人类生活的真实状况的知识时,我们就最好地照料了我们的灵魂。由于获得了这样的知识,那些在思想中照料好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将根据他们真实的道德价值的知识而釆取相应的行动。简而言之,苏格拉底主要关注的是善的生活,而不是纯粹的沉思。"(《西方哲学史》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 著 邓晓芒 匡宏等译)。
诚意正心,心性一体。
知行合一,灵行合一。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