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 Wu的笔记】
前一讲,我们谈到预先设定结果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承认其重要,而是要成为习惯,这也是超越均势,形成优势的重要习惯。
可是,有人提问说,不用界定结果啊,因为老板的要求本身就是结果,为什么还要费劲去自己界定呢?他说:「我下季度的指标 450 万,这还需要界定什么?」果真不用界定吗?我们看看这段与教练的对话:
销售人:我下季度的指标 450 万,还需要界定什么结果?
教练:这 450 万又会有多少个产品来完成?每个产品贡献的百分比是多少?
销售人:这还没有详细算。
教练:这些指标会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客户完成,每个类型的客户贡献百分比多少?
销售人:这个也还没来得及算。
教练:这么说,也没有细算这 450 万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也没有算投入资源的占比了,对不对?
销售人:是的。
教练:以上问题就是在界定结果,这样做,可以指导自己的精力该如何分布,资源该如何分配,投入的重点该如何确立。
通过这番对话,销售人会怎么想?对于结果是不是会有一进步的认知?这对结果的实现是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无论如何界定结果,还是需要「人」来购买的。如何让这个结果发生呢?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议题,这是第三课第二讲:谁应该购买。这也是在进一步描述预期的结果。
任何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人,确切地说,离不开正确的人。不管是哪一类,我们都需要进一步界定谁是理想购买者。
理想的购买者
任何产品或者服务,我们首先要描述理想的购买者。比如我们销售一款手表,那么适合这款手表的是戴表的人,还是不戴表的人呢?
如果我们的选择是不戴表人群。这个时候,不戴表的人有几种类型呢?
年龄上有太小不适合的,经济上有太穷不戴表的,性格上有不喜欢戴表的,工作性质上有不宜戴表的,还有其他没有明显原因不戴表的,以上几种类型的人都需要给出不同的理由让他们戴表,哪一种理由是我们这款产品给得出的?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戴表的人群,那就是替换他们现有的表,给他们替换的理由是什么呢?
有人戴表是为了时间,有人戴表是为了彰显个性,有人戴表是表达情感,有人戴表是某种象征。总之,每个人戴表都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我们要替换他的表,就要维持他的意图,那就要看我们这款表,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哪一种意图?
有人厌倦复杂,坚持简单之美。简单是消费者的专享,作为销售人,我们无权享用,因为销售是还原真相,而真相从来都不简单。简单,只是极致的复杂。
经过这么一番分析,这款新表的理想购买者是谁?
· 从性别来看,是男是女?或者中性的人?或者性别易位者?事关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那么,这些选项这与这款表的外观有关,还是与材质相关,还是与功能相关?
· 从生活地区来看,是热带,还是居极寒之地?那地方是潮湿还是干燥?该区域的普遍认知与这款表的兼容性怎么样?或者格格不入?
· 从使用手表的场景来看,他们希望这款手表让「谁」看见?什么节骨眼上需要看表,比如,考试专用?儿童专用?结婚专用?警察专用?哺乳专用?如果没有你的这款表,对他(她)而言是不是个问题?在没有这款手表的时候,客户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有时候需要「客户」购买的,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产品或者服务,也可能只是一个想法。
· 如果你当初在柯达上班,在柯达业绩如日中天时,你有一个机缘可以引进数码技术,那么你在公司内部的「买主」是谁?
· 同样,如果你在诺基亚上班,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在传统手机不可一世的时候,你有机会为企业开发智能手机,你需要在公司内部说服谁?或者说,谁才是真正的「购买」者?
实际应用
无论是谁,我们都要明确,这是一种打破力量平衡的想法,产品或者服务,试问谁希望目前这个平衡被打破?谁又在极力维护现有的平衡?
与既得利益者讨论自己的想法,产品,或者服务,成功的机会当然也有,但是概率极小。我们当然要找有志创新,也有力量打破现状的人,一旦他们接纳了这个想法,我们才算是走对了第一步。
上面柯达和诺基亚的例子,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问题,但是只要想要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走同样的路径。哪怕这个新技术,新想法放到了总裁的手里,他要想大力推行,还是要去寻找理想的「购买者」,那就要分析哪些股东支持,哪些股东反对,哪些股东中立;团队中哪些人支持,哪些人反对,哪些人中立。
从远处再到近处,你呢?下一周的早会上,你的提议该如何得以通过呢?为此,你又需要寻找的理想购买者是谁?
这一讲的主题是找出理想的购买者,但是理想的购买者往往不是一个具体的角色,而是一个集合体。应该说,凡是能够影响这个想法、产品或者服务的人,都可能是理想的购买者一部分,比如具体的使用者,预算拥有者,最终决定者,采购流程执行者等等。
如果我们愿意把这个问题复杂一点,完全可以罗列出决策链上的所有当事人,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决策者,使用者,采购者,付款者,预算拥有者。
如果是普通消费者,我们还要分析消费者的区域分布,领域分布,行为特点,使用场景等,这样我们才知道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互动。
大客户
除了理想购买者,还有大客户。所谓大客户中的「大」,可以有多种解读:
· 第一,是有影响力的客户,他们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带动性,这样的客户一旦开始采购就会引发一定的响应。
· 第二,是采购量大,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就是指这样的客户一旦被开发出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第三,是指采购频率大,不断采购,让产品有一个稳定的基础量,也是一种品牌号召力的展示。
· 第四,也可能是指采购周期长,决策流程复杂,这是在提示销售过程需要特定的设计和执行流程。
为自己想要销售的产品,服务,想法,计划找到理想客户或者大客户,这是启动销售的重要步骤,走错了第一步,也许可以有更快速的进展,但是有持续的进展就要靠一点运气了。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剖析了谁是理想的购买者,以及大客户的具体范畴,有了理想客户或者大客户,并不意味着结果就能自动实现,还要看客户的数量与结构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