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304天 2022-02-04
在筑基课第四讲中,刘老师主要讲解了认知中的感觉和知觉。
1、感觉
我们整个人的心理过程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如果感觉出了问题,那么基本上就没有心理过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各种认识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到各种信息的(林祺堂博士说:感觉是灵魂的语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所以,我们要从更多的视角、更全面的了解信息,不要太快的从某一局部做出反应。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与我们以为的并不一样。所以,遇事憋3秒,让真相飞一会儿。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感觉包括:
(1)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
(2)痛觉:既是外部感觉也是内部感觉。痛觉是人最难适应的一种感觉,往往越是难适应,越说明它重要。如果我们能很快的适应痛觉了,那么也可能就随时会面临着危险。因为适应痛觉了也就不知道痛了,那么就会麻木不仁了,遇到危险比如烧伤烫伤也就没有感觉了。
(3)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2、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者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封闭自己,那么我们可能接收到外界的信息的能力就会越少。
比如,在生活中或者在咨询中,我们感觉自己都懂、都知道,那么当别人给我们讲某事的时候,我们可能就听不进去了,我们这个听的能力就变弱了。因为我们听的阈限比较高,认为自己都懂了。
所以,我们作为心理工作者,在咨询的时候,要保持未知的态度,保持不知道的心,不预设,更多的去听对方怎么说,试着理解对方,不要感觉自己比较懂等,持久的刻意训练自己感受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感受性就会越来越强。
3、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某一个刺激固定的加到他身上,时间长了他就适应了,他就习惯了。
一方面是好事,说明他可以很好去适应一个环境、一个状况。
另外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我们“温水煮青蛙”的状态。
比如,一开始到一个单位可能有诸多的不适应,但慢慢的可能就习惯了。但这个习惯有可能是好事,对自己是有帮助的。但是,也有可能会导致接下来就慢慢的没有了自己,就忘了自己了。
所以,要保持初心,时刻记得我们是谁,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要更多的去做这些思考,否则的话,自己就慢慢的适应了。适应了之后可能就忘掉了自己,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来?不知道忙什么?
比如,我们的学习,学着学着我们就忘掉自己为什么学了,天天为了学而学,或者说学着学着已经忘了怎么样学才是有效的。听说读写,有时候学着学着就忘掉了去练习,忘掉了去实践。
所以,我们最好的成长,其实就是需要不断的有新鲜的刺激进来,不能太安逸。如果太安逸的话,可能容易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所以,我们过一段时间就要做一些总结: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跟我们最想要的同频吗?是在同一个方向上吗?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调整呢?
再比如,我们给孩子的奖励,也不要持续的同样的刺激,尤其是外部的刺激。如果不断的给他同样奖励,那么他慢慢的也就疲了,也就适应了,没有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