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几篇课文,我就心存敬畏,我不敢上,生怕糟蹋了它们。
第三单元的课文篇篇都是精品,怕上不好,怕解不透,怕找不准,怕咂摸不出文章原本的味道,亏待了他们。
第一篇《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先生的名篇,饱含深情的追忆;第二篇《老王》,杨绛先生的名篇,字字句句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咀嚼,背后似乎有好多东西隐藏;第三篇李祥森的《台阶》,写出了一个父亲的悲苦;第四篇欧阳修的《卖油翁》,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我最最害怕的就是《老王》这篇课文,几年前,也是因为《老王》,我知晓了杨绛,她的淡定从容,她的波澜不惊,她的恬淡内心,让我除了佩服,还有敬畏。
所以,教她的文字,我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对不起杨绛先生的文字。
所以,虽然由于工作太忙,好多课文没有备课,但是,这一课,我还是在上课前进行了仔细地思考,查阅了大量名师的课例。最后,我打算按照的肖培东老师的《老王》来给孩子们上:闲话——对话——愧怍。
可是,在八班的课堂上预定计划出了故障,让我不得不改变策略,重新设计教学的环节:走近杨绛一家——走近老王——走近愧怍。
学生读完课文,说初读感受时,竟然都指向了一个问题:“老师,课文的结尾,我没读懂!”
完了,完了,我的第一环节“闲话”要泡汤了,我不能生拉硬拽把他们拉过来,学情永远是课堂最重要的触发点。
于是,我只好及时调整思路,那就从结尾说起吧!
“好,那我们来看看结尾是怎么说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课文,你们知道,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是谁?愧怍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从字面来看,是什么意思?”
“幸运的人是杨绛,不幸者是老王,愧怍是惭愧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杨绛对老王感到很惭愧。”学生分析之后,给出了答案。
没问题,解读正确。
“那么,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内容你觉得,杨绛应该对老王感到愧疚吗?给出你的想法,并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你的理由。”
学生开始走进了文本,仔细地寻找。
最终给出结论:杨绛不应该有愧疚。
因为老王生前,杨绛一家给了他足够的关心:
老王得了夜盲症,女儿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治疗眼病;照顾老王的生意,让他生活有着落;老王送冰的时候,要求车费减半,但我们不愿意减半;老王来杨绛家送香油鸡蛋,虽然老王不要钱,但是依然给他钱……
学生找了很多杨绛一家善待老王的事例,所以,觉得杨绛不应该惭愧。
“杨绛本不应该惭愧,但她几年过去了依然觉得惭愧,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老王吧,看看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杨绛那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心存愧疚。”
一节课,竟然就上了这么多内容,课堂容量有点小呀!
下节语文课,我将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近老王”,然后,再体会杨绛先生的“愧怍”,从而解决困惑,理解杨绛文字背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