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迅速拉近你和陌生人的关系?方法有很多,表现亲和、找到共同语言、主动帮助对方等等,都能迅速拉近彼此的关系。但是,最有效的、最快的方式还是要麻烦一下对方,找对方帮个小忙。
请求对方的帮助,对方会更加喜欢你,是不是挺让人不可思议的?
我们试想一下,搬到新家,你想认识一下新邻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送礼物给邻居?这个年代谁都有防备之心,你作为一个陌生人送一篮水果给邻居吃,邻居敢吃吗?就是吃了,他的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请邻居帮忙。你敲敲邻居的门,礼貌地说:“我是刚搬进来的,酱油还没来得及买,能不能借点酱油,中午炒个菜?”当你向他借酱油的时候,这时候你心中有个假设,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会感到你的信任,同时,也会放下防备来信任你。邻居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了,双方的关系很自然就和谐了。
对于这个观点,心理学上叫富兰克林效应,这个效应认为: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
富兰克林效应的提出,源自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亲身经历。当时,富兰克林提出了一个想法,他很想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法院一个议员的帮助,但这个议员一直和他持相反的政见,并且这个议员是远近闻名的老顽固,很多人死乞白赖地请求他或者无所不用其极地威胁他,都不能打动他。怎么办呢?富兰克林想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了解到这个议员的私人藏书中有一本绝版的稀世书籍,于是就询问议员是否能把那本书借给他看两天。两天后,富兰克林如期归还了书,并真诚地表达了谢意。几天后,富兰克林和这位议员在议会厅相遇,两人竟然像老朋友一样很熟络地一起谈话、喝茶、聊天,散会时,这位议员还明确表示,愿意随时为富兰克林效劳。从此,两人化敌为友,成了一生的挚友。
只是借了一本书,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呢?因为你在提出帮助这个请求的时候,心中默认对方是个好人,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越是处于尔虞我诈的竞争社会,这样的信任和肯定就愈加难得,愈加珍贵。对方从你的请求中感受到了你的信任和认可,自然也会把你视为自己人,会喜欢你,会更积极地帮助你。
对这个问题,列夫·托尔斯泰发表过同样的观点,他说:“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深沉的,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就是,孩子不断地向父母索取帮助,父母不断地付出,父母付出得越多,对孩子的爱就越深。这个比喻或许不恰当,道理却是相通的。
要想让人喜欢你,那就请他帮个忙,不过,我们请人帮忙,也要把握好尺度,你上来就说借给我200万,好不好?这不叫请人帮忙,这叫打劫,会把对方吓跑的。
另外,请人帮一些小忙,这个人际技巧同样适用于家里的老人。很多人孝顺父母,他会对父母说:“你们什么都不用干,好好享福就行了。”很多人不知道,听到这些话的老人心里是多么难受,他会觉得“我是个废物,我要靠儿女养着,我不如死掉算了”。孝顺父母就要时不时地请他们帮个忙,比如,“妈,我特馋你包的猪肉大葱馅饺子了,过节回家,你帮我多包点吧”,或者,“爸,我交了个女朋友,你帮我看看行吗?”当你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你的父母眼角眉梢都飞起来了,走路也轻快了,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心中有佛,看什么都佛;眼里有美,看什么都美丽的。在说话的时候,请留意你语言中的预设,它会无形中影响聆听者的行为。记住,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