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796天,2025.01.19
今天刘老师在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我理解既是一种诚恳的“提醒”,同时又是老师对学员的循循善诱。从刘老师早期的《如何做观察员》到如今的这篇文章,都充分体现了刘老师既想保护新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动机与热情,又想让老师们在团队能稳步成长,达成初心。真的是良苦用心!在团队的约练平台,一个人既可以是咨询师,也可以是来访者或观察员,所以,每一个角色都是在向其他两位老师学习。即使是同一个人做咨询师,面对不同的来访者的不同议题,效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左的。或许在陪伴A来访者时,获得较高的认可度,但在陪伴B来访者时,却很是受挫,那么你能说这个咨询师好或不好,能力强或弱呢?所以,既然是约着练习的平台,是学习成长的平台,是练基本功练技术的平台,那么自认为能力强的要谦卑(如果专业能力真的很厉害了,估计也没有时间在平台上约练了),刚进入团队学习的要牢记初心的同时放下“玻璃心”,毕竟都是成年人了,应该明白成长/成功的规律。凡事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精通,这个过程并非都一帆顺风,大概率都要经历一些曲折、坎坷,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你的成长过程没有挫败、没有否定、没有打击、没有低谷,怎么会激起你的内驱力与斗志,挖掘你的潜能,让你一步步成长、成熟与成功呢?如果一遇挫折、一经失败、一被否定、一受打击就退缩、泄气、止步不前、不敢挑战、突破自我,或就去寻求保护,那还怎么独当一面,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呢?不过话又说回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性格、学习的初心、约练的目的各不同,所以因为不同,才精彩。不论那个角色,不论做的是否合自己的心意,根据当时的人、人的状态、场域氛围,多运用软化语言,多以探讨交流来弹性适度反馈。志同道合,多说点。道不同,少说或不说或投其所好地说。总之,保持一份觉察,做的不好时,及时调整。多换位感受,或许就知道怎么反馈会让彼此都能在舒服状态下有所收获与思考。成长是个慢动作,如果一味地靠自己学和悟,视角或许会受限、提升或许会慢一点,但感受上会舒服一些。如果有人在旁边真诚地指导、帮扶,哪怕语言犀利一些,言词苛刻一些,但如果能让我看到自己的短板、弱势、卡点,而针对性地去提升,那么要感谢对方,尽管当时会不舒服、会难受,但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对,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时,或许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少许多。同样,当一个人不能控制他人对自己做什么说什么时,那么对他人的言行就不要太当回事,对方说的不一定对,你做的未必就真的差,还是回到自身,回到自己要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