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月第61本书
未知率15%—10%
预计读速6000字/分钟
实际读速2500字/分钟
1、本书主题:什么是民主教育?
2、速读建议:留意章节末尾段落和句子。
◆ 第一章 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
>>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生命。
>> 只要生物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它就能把周围的环境,变成有利于自己的力量。
>> 生活延续发展的过程,正是生命对环境不断重新适应的过程。
>> 像生物的生存一样,社会通过传递和传承而存在。这种传递和传承只是年长者把做事、思考的模式传递给年幼者。
◆ 教育与沟通
>> 社会不仅仅是通过传递、通过沟通得以继续生存,简直可以说,社会就是在传递中、在沟通中才存在的。
>> 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别人在干什么,而且必须想办法使别人知道他自己的目标和进展情况,不然意见就很难达成一致,而要使意见达成一致,沟通必不可少。
>> 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所有的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作用。
>> 成熟的人和不成熟的人,彼此的本领差距太大,这不仅使教育年轻人非常有必要,而且成熟的人把自己的经验进行整理,以便能非常方便、顺畅地进行沟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正规教育的地位
>> 在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和有意识地去教育年轻人,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一种情况下教育是偶然的;
>> 随着社会结构和资源变得越来越复杂,正规的或有意识的教导和学习的需要也日益增加。
◆ 第二章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 教育是一个抚养、培育和教养的过程。
>> 教育应该做到的是,使个人的经验素质,最终转化和融入到社会群体的各种兴趣、目的和观念当中,这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物质方面的问题。
◆ 社会环境
>> 当一个人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他就有了一个社会环境。
>> 社会环境既不直接给人灌输某些愿望和观念,也不是只能教会人一些纯粹肌肉的动作习惯,如“本能地”眨眼或躲避打击。
>> 要获取知识,语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我们经常认为只要能让对方听见,就等于对方接纳了我们传递的意思。因而传授知识变得和纯粹物理过程相似,就像一个有形的过程一样。
>> 语言的意义是依靠和共同经验的联系而定的。
◆ 社会环境的教育性
>> “环境的无意识影响”
>> 第一个就是语言习惯。
>> 第二是举止仪态。
>> 第三就是鉴赏力和审美观。
◆ 学校是特殊环境
>>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模式,即学校来处理这些事情。
>> 第一,综合的文明过分复杂,不可能全部被吸收。
>> 第二,学校环境的职责,还在于为孩子们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
>> 第三,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使每个人有机会避免受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而有机会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
>> 学校还具有一种功能,就是协调着来自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个人的影响。
>> 随着社会变得日益复杂,就有必要提供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专门培养下一代的这种智能。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一是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倾向的因素,并适当地安排学习的先后顺序;二是将现有的社会习俗净化并理想化;三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
◆ 第三章 教育即指导
>> 在某种程度上说,一切指导或控制都是活动的向导,目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是协助某个习惯完全发挥它本来就要发挥的作用。
>> 第一,除少数本能以外,儿童所受的各种刺激,在开始时都不一定能引起特定的反应,而且有可能会引发大量多余的力气。
>> 第二,如果一个人不配合,那么就不能产生活动,即便如此,有些反应却不一定能符合行为的顺序和连贯性。
>> 行动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方向,而且还要准备后续的下一步行动。
>> 一方面,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环境顶多只能提供刺激以唤起反应。
>> 另一方面,按别人的习俗和规则来进行控制,往往是缺乏远见的,这种控制会在短期起到效果,但却会使后续的行为失去平衡。
◆ 社会指导的模式
>> 当别人并没有按照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那样服从安排或者进行行动时,我们就会意识到需要控制他们,也会意识别人正在受某些控制的影响。
>> 一般地说,有意识地控制行为的机会,应该仅限于本能或冲动的行为,而完成这些行为的人无法预见这些行为的结果。
>> 观察别人行为的含义和自己所处状况的意义,他便是受到了社会指导了。
>> 控制的基本方法不是有关个人的,而是心智上的。
>> 如果把心智看作一种具体的东西,它恰恰就是一种能力,根据使用事物的方法去理解这些事物;社会化的心智也是一种能力,就是根据在联合的或共同的社会情境中使用事物的方法去理解这些事物。在这个意义上,心智就是社会的控制方法。
◆ 模仿和社会心理学
>> 一个人改变别人心理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天然的或人为的物质条件,引出别人某种反馈性的活动。
>> 真正的社会控制就是要养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就是知道怎么去理解事物、事件和行为,从而使我们能有效地参与共同活动。
◆ 第四章 教育即生长
>> 成长的首要条件是不成熟状态。
>> 为了达成某些道德和知识上的目的,我们必须变得像儿童一样才能达成。
>> 不成熟的状态就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
>> 所谓儿童天生的自私自利,大多数只是与成人的利己行为相冲突的利己而已。
>> 为了成长,不成熟的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即是他的可塑性。
>> 人类会养成学习的习惯,知道他们需要学习。
◆ 习惯是成长的表现
>> 可塑性是一种能力,它能保持和提取过去的经验并改变后来活动中的各种因素。
>> 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培养人们适应环境的种种好习惯。
◆ 发展概念中的教育意义
>>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成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没有以外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 一,把未成熟状态仅仅看作缺乏发展;二,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适应;三,关于习惯的僵硬性。这三种看法都和成长或发展的错误观点有关——都认为成长或发展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的运动。成长本身就是目的,而这种错误的观点则认为成长是另有目的。这三种错误的看法在教育上对应的错误就是: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或先天能力;第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主动行为;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当作儿童的标准,认为儿童就应该达到这个标准。
>> 习惯有两种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就是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情况的能力。前一种习惯提供成长的背景;后一种习惯则构成继续不断的成长。
>> 学校教育的价值如何,标准如何,要看它创造继续成长的愿望到了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了什么程度。
◆ 第五章 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
>>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成长的能力为目的。
◆ 教育即展开
>> 教育的本质是顺从,而不是改造。
◆ 教育是功能训练
>> 人受了教育以后会有能力再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这个概念和曾经深刻影响教育实践的几种其他观念截然相反。第一个相反的概念,是把教育看作某种将来的职责或权利的预备。这个目标把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注意力从可以有效指向的唯一目标引开,即不能把握当前的需求与机会。我们论述了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特殊恶果,就是最后连最初设定的目标也达不到。第二个相反的概念,是认为教育是为了把人的内在展示出来。这个概念似乎和前面提到的成长概念比较相似。
◆ 第六章 保守的教育与进步的教育
>> 一切教育都在塑造智力和道德品质,但是这种塑造工作在于选择和协调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使这些行为利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材料。此外,这种塑造工作不只是先天行为的塑造,而是要通过行为进行塑造。这是一个再构建和重新整理的过程。
◆ 教育是重演与回顾
>> 过往历史的成果只要有益于将来都应该利用它们。这种利用也是我们智慧的一部分。
◆ 教育即改造
>> 教育可以从追溯既往和展望未来两方面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看作使未来适应过去的过程,也可以把教育看作利用过去,使过去的种种成为发展将来的一种力量。前者在已往的事物中寻找准则与模式。
◆ 人类共同生活的涵义
>> 很多势力的教育,会教一些人成为主人,却教育另一些人成为奴隶。一旦这两方面的不同生活经验模式,不能自由进行交流,那么每一方面的经验都会失去意义。
>> 多样的共同利益会带来自由平等的交流,少了这种交流,理智的刺激作用就会失去平衡。刺激的多样性意味着有许多新奇的事情,有了新奇的事情,思维就得到挑战。
>> 一个团伙或小集团的孤立状态和排他性质,暴露了它的反社会精神。
>> 富人和穷人不接触、有学识和没学识的人不接触,都是反社会的表现。根本的道理是,孤立的生活会使生活僵化,也会使形式制度化,使群体内部只有静止的和自私自利的理想。
>> 如何能带来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影响,才是更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