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黑夜里翻耕的土壤,日后只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白天里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98%的野草种子,翻出后的数小时里,得不到光线的刺激,今后便难以发芽。
人的成长也离不开温暖的光线——表扬。
人,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社会的不足,而忘了他人的优点、社会的进步。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陷入痛苦的重要根源。看到学生的缺点、不足,从中找到闪光点,学生的注意力从“缺点”“不足”中转移出来,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这才是作为专业的老师的教育。
士为知己者死。所有的知己,都必定欣赏对方的优点、长处,而不是看透对方的缺点。
看到什么,源于你心里想什么。总看到孩子的缺点,本质上,我们心里装了太多的缺点,太多的不宽松、不欣赏。总看到孩子的优点,错事里也能看出好的一面,本质上,我们心里装满了师者的宽容和欣赏。
重要的不是去消灭“丑”,而是去发现“美”,壮大“美”,像爬山虎一样,将那座斑斑驳驳的丑墙,生长成满眼秀色的风景。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
每个人都有缺点,让学生改掉缺点的最好办法,不是用火去烧,不是用铲子去铲,而是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学生的优点,用优点去占领他们的心灵,缺点也就会一点点地消失。
学生犯错了批评与指责,谁都想得到的。谁都想得到的,那就不是教育了,而是本能。学生犯错了,你去鼓励、打气、夸得那人一连串的脸红和悔恨,那才是教育者不同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
批评,总以很有力量的方式出现,到最后,总输给看似没有力量的、柔和的表扬。柔和,不是丧失原则,它温和坦然,绵长恒久,彻底坚定。
老子用“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来阐述“柔弱胜刚强”的哲理。
老师的嘴巴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夸学生。爱孩子的人,才有权利教育孩子。而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的最直接、最便宜的方式,那就是夸孩子。
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出能力的20%至30%;受了激励,能力可以发挥至80%。
一个人有了成功的肯定和激励,连外貌、气质、漂亮程度,都会发生变化。
对于自卑的同学、中后等生的表扬,不只要“有时放大”,也可以“时不时地放大”,关键时段,还要“经常放大。”
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自信的不足;一旦获得了自信。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自信,则很大程度来自老师的夸奖。
所有的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点:能从学生的“坏事”中发现“好事”。
多夸学生,学生没了担忧、紧张,心理安全了,学习的效能自然高,智能发展自然更快、更健康。
台湾卡内基之父黑幼龙先生说:我们总是可以轻易地看见别人的失败、错误和缺点,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评和建言。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遭遇失败犯错和面对自己的缺点时,期盼的并不是别人的批评、指正,而是耐心和包容。所以,当我们对别人发挥耐心和包容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影响力的投资。
手记一:奖励性表扬
对小学生来讲,物质奖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物质奖励不是目的,目的是背后的肯定。
奖励“吃的” 奖励“特权” 奖励“照片” 奖励“读的” 奖励“用的”
手记二:主题性表扬
什么叫“及时订正”?怎样“今日事今日毕?”怎样做到页面工整?怎样跑到作业前面?怎样的作业更完美?怎样订正更完美?
手记三:逆袭性表扬
明明要批评,却得到了表扬;明明有嘲笑,却得到了尊重。称之为“逆袭性表扬”。即便批评,我们也要保持平和,平和里有我们的教育智慧,也有我们的教育豁达、教育幸福。
学生从错误里转出来,要一点时间。给学生“转身”的时间和机会,我们会多看到孩子上进的一面、优秀的一面。
“损坏者”里的“修理者” “难看”里的“不难看” “拖拉”里的“勤快” “忘了”里的“没忘了” “耍赖”里的“不耍赖” “没做好”里的“做好” “打架”里的“文明”
手记四:批评性表扬
教育的右手是表扬,左手是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就像没有监狱的社会,那是美好的理想,也是难以实现的理想。我们忘了给批评以甜美的形象,批评也可以有亲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