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宣言》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议论文相对枯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不甚理想。在本课的学习中,以学生自读为主,掌握作者的观点及其批驳的观点,学习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法即可。
一、导入: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韩语《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虽有佳肴》中的“教学相长”都说的师生关系,那么大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看待师生关系的呢?
二、 自读课文,理清思路。(要肯定三分法)
一(1)开门见山,发出“让我们继续创造”的宣言。
二(2~4)正面阐述教育者的创造在于创造出真善美的人及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三(5~12)列举事例,批驳人们不愿创造的错误认识,阐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的号召。
四(13、14)引用“东山樵夫”的故事,阐述失去创造力后的可悲下场。
五(15、16)发出呼吁——勇于创造。
三、分析课文
1、齐读第一部分(1)
2、研读第二部分(2-4)
①教师要创造出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好?
“教育者”中“先生”创造的实质是和学生一起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育者还应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②“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刀法”比喻“教学方法”,“万象”比喻“众多教育对象即学生”,“画龙点睛”比喻“使学生成长”,意思是教育者的方法用的对,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
3、研读第三部分(5-12)
①作者指出了人们不愿意创造的哪些借口?又分别列举了什么例子批驳?(见图)
②以第5段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驳斥错误观点?
首先提出一种错误的观点“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然后指出最频繁的无过于一张白纸,一块石头,然而画家,雕塑家却可以将频繁创造成伟大的艺术产品作品。用反面例子证明了“即使平凡,也可以创造”,以此批驳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这个观点的错误。
(方法总结:作者先树立错误观点,再举反面例子证明观点的错误,即将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可以此分析其他错误观点)
③文中哪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4、研读第四部分(13-14)
①概括故事内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樵夫?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懂创造的人。
②东山樵夫与教师有何关系?
“东山樵夫”比喻“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树苗,毛草”比喻“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老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只能毁灭他们。发出呼吁:期待教育者能够树立创新意识,保证学生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③说说文章引用“东山樵夫”的故事表达了什么观点?
引用“东山樵夫”的故事,阐述失去创造力后的可悲下场,说明了缺乏创造力的人是可悲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号召人们发扬创造的精神。
5、 研读第五部分(15-16)
①文章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②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
“汗、血、热情”比喻“人的辛勤付出和创造性劳动”,“花、果、森林”比喻“创造结出的硕果(即人才)”;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深化了课文的论证,使中心论点更鲜明突出,论证结构更严密。
四、总结写法
1、举例论证,兼用修辞(排比、比喻、类比、呼告);
2、立论和驳论相结合;
3、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本文虽是自读,在学习中还是需要学生间的通力合作的。最后的总结写法交给学生,由相关段落分析可以得出。上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了驳论文的一些方法,我就想法把学生所学习应用到这篇自读课文,所以调整了一下教学顺序,想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总体来说,教学不是很理想,需要再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