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中第33期坚持分享第246天
体会被预设的感觉
一
老大今天要买颜料,
我有些意外:哦?不是带回来一些吗?
孩子不满:用完了。
我更意外:你这几天在家画画了?
孩子更不满:你就是总以为我在玩,从不相信我,永远认为我在家就是看手机!
感悟:1.孩子感到了不被信任,这种不信任使孩子很不舒服,可能因为我总是不信任,所以孩子虽然不满但好像也习惯了,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糟糕的体验与习惯啊
2.我对孩子总是有预设,有预判,这种预设预判伤害到了孩子。为什么不能相信孩子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也开始了在她的脉络里的努力。我要用孩子的标准去感知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用我的标准去感知她
3.希望孩子怎么样,那么即使心里不太相信,也选择相信自己所希望的并表达出来,强化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二
数学有个题目可能出错了,选项有多个,孩子(老二)选了一个,老师批语:老师上课怎么讲的?
孩子一看,以为要选D,但是自己看着自己的项也是对的,就给老师语音自己的理解,然后说觉得这两个都对,都有道理。
老师又回:上课没认真听课吧?
老二生气了:她怎么能那样说我呢?
孩子没写对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上课没认真听,但也可能是没听懂,粗心等等,老二那天是老师讲第二个选项的时侯没听懂,所以老师往下讲的时侯还在想那个没听懂的,没注意到老师说的多个选项的问题。她确实需要改进听课方法,但是老师对她上课没认真听的质疑让她很不高兴。
感悟:那天老师讲到该题时,孩子没听懂向我求助,所以我知道孩子的听课状态,因此看到老师回复时,心里第一个想法也是怎么能这样说呢。老师的回复使我亲身感受了一下被预设,尤其是负向预设给当事人所带来的不快,这种深刻的感受使我在言行中更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预设、不要预判。
当发现问题时,尽量不要用预判性问句,这种负向的评判性句子很容易激起对方的不满与阻抗,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