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回。这次再读发现确实不敢相信自己曾经读过这本书,前两年同读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仿佛是看见了一本新的书,那时候我觉得是因为青少年时和中年之后的感触决然不同的原因。这一次不过时隔两三年,依然是中年心境,可还是看见了一本崭新的书。
正因为我确实知道自己读过《红楼梦》,而且确实看过不止一遍,所以更加的难以置信,这是我之前看过的红楼。
没错,我今天的感触是来自于以前的所有累积,没有以前可能也没有现在。问题是那我以前的累积在哪里?都是些什么?我完全都想不起来了。
这感觉是有点别扭。就好像理智上知道自己和某人很亲近,但是脑子里没有一点事例可供回忆,这理智上确信亲近就反而是一种隔膜。还好的是,小说并不在意我的感受,我自己别扭它无感。如果是个人就好麻烦,ta会感受到我的隔膜,ta会很奇怪吧?可我却无法改变我的状态。
说回来红楼吧,这一次和“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句话叫上了劲儿。
就说“有余”,怎么就是有余?刘姥姥的有余和凤姐的有余那可真不是一回事。
刚好昨天读书会里说到养老金,老农民一个月一百多块钱养老金是不是有余?普通职工一两千块养老金是不是有余?那些七八千上万甚至更高的人,是不是就是有余?
可能一百多块钱一两千块的人群里,大多觉得已经很好。但是七八千上万甚至更高的人群里,觉得不够的是大多数。
这有余还是不够,各自标准不同。而且少的可能还感恩戴德,多的说不定还觉得发给自己的钱少了。
我自己这几年不上班了,但是最初几年心中总是惴惴不安,似乎这样不用上班就温饱无忧的日子是捡来的偷来的,随时会被收走。这两年才逐渐坦然一些接受自己也可以过这样的日子。所以现在的我,我觉得是“有余”。
那身后有余忘缩手,我自己又该如何?这才是我现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人生要惜福,就在这“缩手”二字了。
至于眼前无路想回头,更是当头棒喝。年轻时候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年之后就算眼前是坦途大道,也要知道自己的眼光也只能看见脚下一步而已。别等看见无路,心里要明白得时时预备退路。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冷子兴开篇就说出来宁荣二府已经今非昔比,看的很清楚。不过想到他在后文照样是有事就找自己的丈母娘,不得不感叹这些大家族,人脉依然是让普通人无法企及。
再有也想起了《金粉世家》中的那些门客帮闲。他们未必就真的穷,也心里清楚这些大家子到底什么状况。正因为很清楚,所以更加要在还能用的时候狠狠用。这一家塌了我自去寻下一家,说不定早就寻好了下一家暗通款曲了。所以贾雨村如何,也就不值得多说了。
本章中甄宝玉已经经由冷子兴之口出场,常说这个甄宝玉才是假宝玉,贾宝玉才是真宝玉。
今天我忽然觉得没啥意思。曹雪芹怎么想是一方面,现实是怎么回事是另一方面。如果必然要在这个现实中活着,到底哪个宝玉才是真只能按照现实的规则去界定。
曹公说的没错。贾宝玉才是真宝玉。可我们都得谋个温饱,那甄宝玉就是真宝玉。曹公所说是对又如何?人生五十载,我才意识到书中那些对的道理,往往是因为现实中过于缺乏才在书中耳提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