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孔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今天来说说这句话的上一句: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这又是一位古人,我说说,你听听,咱们再想当初。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鲁国人。
这个人能说会道,所以在学习初期,“迷惑”了孔子,“骗取”了他的好评。
但是渐渐的,孔子发现宰予有很大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昼寝”。
于是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关于“昼寝”这两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到底犯了什么错误竟然招致孔老师骂他朽木、粪土呢?
历来颇有些争议。
最常见的“昼寝”解释是“白天睡觉”。但是白天睡觉似乎不至于招致这样的谩骂。
于是有砖家跑出来解释说:先秦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也就是说白天不睡觉的,而宰予却在白天睡觉,所以孔子很生气,骂人带脏字。
也有一些比较粗俗的砖家学者认为这个“昼寝”不是一个人睡,而是和异性在大白天睡,所以被讲究“礼”的孔子责骂。这画面就有些香艳了。
还有人说这个“昼”其实是个错别字,而是“画”,意思是“涂鸦”,即在寝室里乱涂乱画。这让我想到美剧《越狱》里大帅哥画了满墙的监狱图纸的情景。
我们不是砖家叫兽,就不展开了。
对于孔子所说的朽木和粪土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朽木和粪土之墙其实说的是本质的现状局限性,是什么材料就做什么贡献,不必硬要去追求什么优质的木头和光洁的墙面。
人尽其才就可以了。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最佳体现。所以说宰予并不是我们印象里的坏学生,而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出来的优质典型。
诚然,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在言语、文学、德性、政治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孔子通过他他白天睡觉,有感而发,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读书少,看官有兴趣驳斥,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同样的争论还在于下面的这个典故。
宰予思想活跃,喜欢怀疑师长所说。孔子说父母死,子女要守孝三年。即“三年之丧”的制度。
但是宰予却问道: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感觉这个宰予蛮有“大局观”的。认为君子要是服丧三年,疏忽了其他方面的“礼乐”,那么社会上的礼乐就会崩坏,时代就会退化到钻木取火的地步了。
孔子认为父母用三年时间才把小孩子拉扯大,当父母去世了,子女同样报之三年的时光,才是对等的,这才是“礼”。于是听了宰予的见解,就说他“不仁”。
说到“仁”,宰予又假设:
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哰?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孔子听了很生气,说你这是在设套,是道德绑架,不是一个好问题。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
正是因为这几件事,孔子才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还特意检讨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但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宰予更多的是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恰恰是当代所提倡的特质。
历史上的宰予后来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人尽其才,委派宰予发挥其能言善辩的长项,出使齐国和楚国。
后来宰予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最后死于齐国的政争。明嘉靖年间,被封为“先贤”,从祀孔庙。
那么孔子是否真的看错了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