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读大二的表妹向我抱怨说,时间总是不够用,周末计划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做到!本来打算周日上午准备英语四级,下午去图书馆看书的。但是早上六点,闹钟响了,随手按上,再醒来就是九点半了,心想洗刷完再去图书馆就到饭点了,干脆吃过午饭再去学习吧。
终于来到了自习室,刚拿出手机,准备听听力,这时收到了闺蜜的一条微信消息。闺蜜向她吐槽男朋友的种种恶习,表妹义不容辞的进行各种安慰,等安抚好闺蜜的情绪,发现时间不知不觉中跑了一个多小时了。开始听听力,但注意力却一直不集中,还在为闺蜜的不平遭遇感到愤懑。于是恍恍惚惚,二十道听力题,错了十几个。下午的时光又在表妹又急又气的悔恨情绪里溜走了。
我不由得嫌弃她自制力太差,玩心太重。
其实,回想自己的大学时代,甚至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觉得自己每天都不停下,忙的脚的沾地,到头来,有用的事却没干成几件。早上总爱赖床,每天踩点上班,着急忙慌来到办公室,收拾下办公桌,看会手机,一个小时就过去了。领导让写个什么材料,为了尽善尽美,迟迟不敢下手,刚有点思路,同事过来给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灵感的小火苗,瞬间又熄灭,往往而是,一上午啥也干不成。下午领导催着要材料,硬着头皮东拼西凑的交上。
deadline是最好的生产力,却是以牺牲作业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免不了返工。所以,有时两个小时就能做好的事情,我不得不晚上加班加点。夜晚,大楼里只有自己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不是因为勤奋,而是因为墨迹……
于是我痛定思痛,下决心改变这一切。其实,自己时间不够用,主要源于拖延和执行力差,执行力差主要表现在拖延。所以归根结底,时间不够用还是因为拖延。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呢?在《战胜拖延》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一般来说,拖拉源于我们对一件事的判断。我们对于轻松愉悦的事情不会拖拉,比如和好友吃饭;对于困难的事情往往会拖拉。所以拖拉是人天生的处理焦虑的一种机制,拖拉源于内心的不自信,把困难延缓在那里。因而容易拖拉的人是最害怕困难、批评、失败、以及担心因专注于一件事而失去其他的人。同时,因为有时拖延有好处,比如想买一件毛衣,一直拖着没买,等到去买的时候,毛衣减价了。我们享受到了拖延带来的好处,大脑对于好事的回馈印象分外深刻,所以下一次我们忍不住拖延。
而拖拉的心理学原因主要表现在
•拖拉经常被我们用来表达憎恨。比如拖到最后才交罚款。
•拖拉用来抵制内心对失败的恐惧。因为没有开始就没有失败
•拖拉被用来逃避对成功的恐惧。因为成功有时意味着更大的担当。
我们已经知道,拖延源于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安全感呢?
1. 不要用“不得不”,而要用“选择”。
每一个不得不的背后,都源于自己的选择。不是被动的做事,而是自己主动选择了一种价值。比如,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我不得不和他吃饭
*你可以不和他吃饭,
但不和他吃饭单子就丢了。
*单子丢了又有什么关系
单子丢了,我就不能保持销售第一
*所以,本质上是你选择去吃饭,因为你选择成为销售第一。
2.用“是”替代应该和不应该
如果我们纠结于他不应该把我的书丢掉,那就会把很多精力都纠结于不应该丢书这件事上,并且搜罗各种证据证明他丢书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他已经把我的书丢了,那我现在可以做什么来扭转局面?
3.制定逆向日程表——以周为计划
①先安排于工作无关的活动,比如听音乐会
②每三十分钟一个工作时间段
③在决定参加某个休闲活动前,要有三十分钟的工作。因为大脑比较能接受这样的行为机制。
④尝试这个方法后,跟踪自己一天和一周最后效率的时间。因为我们应该管理自己的状态而非时间。
⑤每周留出一天闲余时间,用于处理杂事
⑥专注于自己什么时候开始。不要关注什么时候结束,而且什么时候开始。
所以,了解了自己的行为动机后,有针对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逐步战胜拖延,作自己时间的主人。
以表妹周末学习英语为例,她拖延的根源在于对枯燥的英语学习的恐惧和反感,她无需去抵触准备英语四级这件事情,不是学习英语导致她不能睡懒觉、不能打游戏、不能逛街,而是她自己选择了学习英语,因为她不愿意接受四级不过的事情。当她和闺蜜聊天浪费了时间,包括后来做错了很多题的时候,她应该考虑我需要做点什么来弥补,而不是我不应该注意力不集中。在她以后的时间安排中,就要选择先进行半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安排,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前,把自己放到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中,关掉移动数据,关掉WiFi,拒绝打开社交软件。
只有能控制时间的人,才能控制人生。希望在你老去的时候,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