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埋怨孩子说话不听,孩子的事情也不愿和家长交流,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的房门紧锁,家长问什么也会感觉很烦,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却愿意和别人去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作为家长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呢?我们要如何去做呢?
第一:首先我们要划清和孩子的界限:不要事事插手,剥夺孩子的自主权,要让孩子多体验,给孩子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不侵犯孩子的隐私。
第二:多关心人,少关心事:多关心当下孩子的情绪,关心孩子的付出,看到孩子的努力、动机、友善和不容易、看到并共情孩子当下的情绪,理解孩子。不是事情如何解决,而是体会他当下的感受,说出孩子当下的感受,并讲出他的需求。
第三:家里的事让孩子多参与,给孩子主人翁的感觉: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或建议,适当时请教孩子,建立孩子的自我价值和归属感。
第四:平时多陪伴孩子,跟孩子有独处的时光,多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系大于教育,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的沟通。
第五:父母要做好榜样,要自我成长:只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被崇拜,被当成标杆和榜样,孩子才更愿意成为父母的样子,你的话才会被孩子接纳。
第六:学会倾听:先让孩子说,我们听,父母的主导性才更强。当孩子倾诉时,学会认真倾听,不评判打击,不讽刺挖苦,学会换位思考,切忌大人的一味说教,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七:注意和孩子沟通时的腔调和语气:我们在和孩子交谈时,一般可采用诱导式、协商式和说理式的方式,态度上要平等对待孩子,不摆父母的架子,要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第八:当孩子不听话犯错时,不啰嗦,不打不骂。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和引导,相信孩子,避免当众指责。
遵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以不破坏亲子关系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
1、听:要用眼睛看,用心去聆听,而现在好多家庭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缺少了延伸的交流,那不叫倾听,更谈不上你说什么孩子能够听进去,所以这个听是要用心去聆听。去听孩子的心声,而不只是关注到行为。
2、说:肢体语言占70%,神情、语言、肢体动作,要让对方感觉舒服。感觉被接纳和认可,只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听到孩子的表达要及时给予回应,看到问题,要用成长型思维,帮孩子分析问题,并给予帮助,给出解决方案,最后达成共识,切忌一味的说教。
三个基本能原则:不伤害自己、不损害他人、不破坏周围环境。
今日学习分享就到此结束!
202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