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玛格丽~
最近大家都被李娟和她的阿勒泰迷得五迷三道的。
今天新闻里说,在《我的阿勒泰》热播剧收官后,仅5月13日-19日这一周,就有上百万游客进入阿勒泰地区。
确实,李娟笔下,阿勒泰有着洁白耀眼的雪山,绿得发光的森林,波光粼粼的湖水,慵懒惬意的牛羊,还有在奔驰的马背上恣意欢笑的哈萨克少年.....
草原的风光是迷人的,李娟的文字是通透的,才把阿勒泰的风光、文化、牧民原汁原味地带给了世界。
没有人看过李娟的作品不被迷住的,那些字句就好像是山谷里温和的风,草丛里自由烂漫的小花,无声无息,却牵扯住你的心。
最早发现她的写作潜力的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当别人质疑李娟的文字是抄袭的时候,刘亮程坚定地说,“她找谁去抄,中国文学没有这样的范本让她去抄!”
李娟对自己的评价是“野生的作家”,有多野生呢?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作家是成年前家里都很穷的,有20多岁以前都是在人眼稀少的草原颠沛流离生活的,有不爱上学的,有高中辍学去打工的,有不爱跟人打交道的......
但是集齐所有这些的,恐怕只有李娟。
也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她是怎么学会写作的?不仅如此,她甚至还敢放言说:
“越往后面长越大,越觉得自己啥也不能干,只能写作。所以慢慢地到了高中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我以后就其他路都走不通了,我一定要当个作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娟在不同的访谈中“泄露”的怎么一路打怪把自己变成“知名作家”的秘密。
01
“我从小喜欢读书,没有人指导过我应该读什么书,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书,能看到什么就看什么,不分青红皂白的那种阅读,泥沙俱下的阅读,说起来好像就是野路子吧。”
没错,李娟不爱上学,不喜欢考试,甚至因为缴不上学习资料费或者考试前找不到小抄,而自动“卷铺盖离开学校”。
但是李娟很喜欢阅读,不管什么内容的书,找到就狼吞虎咽的读。
大量的阅读,培养了她对文字的敏感和判断,对生活的思考性,从而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
正如作家肖复兴说:在读和写之间,读更为重要。读是第一位的,写是第二位,也就是说,没有读,便没有写。
所以,那些不爱学习甚至辍学也能照样当作家的人,趁早醒醒,先读书,在考虑写作的事。
02
“至于文学的专业教育,我没有经历过所谓的专业教育,但是我也有(对)自己文学上的训练。大量地写,大量地否定自己。我开始也是写不好的,但是慢慢的,越写越好。”
《写作是门手艺》的作者,清华教授刘军强老师说:写作是实践导向的技能,只有写才会写。没有大量练习,技巧难以上身。
所有的写作者要想写得流畅,写出震撼或者感人地字句,前期一定是有大量的练习,刻意的练习。
李娟打工的时候,会去听写作讲座,在凌乱的草原小卖部帐篷里,见缝插针地写。
她也经历过很多写作新人的窘境,经常面对白纸写不出来,所以也表示说,自己很羡慕那些一稿而成的同行们。
所谓天赋型选手,也是在不间断地写,大量地写之后,天赋才华才会呈现在某一个时间喷涌而出,此时才发现,原来舞台的聚光灯一直打在自己身前一步之遥的地方。
03
“在文字表达上,我也算是处心积虑了。总是字斟句酌,尽量避免他人阅读中的障碍和误解。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反复修改的产物。”
李娟的作品有一种魔力,几乎对所有人都有效,阅读者都感动于她散淡又精准,朴实又幽默,深情又克制的文字。
很多人觉得她的描写具有“一镜到底”式的自然和流畅,对语言文字的拿捏更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她写文章应该是一气呵成的吧,毕竟是阿勒泰小精灵啊。
然后李娟这番话应该让一些人失望了,怎么李娟写作还要修改啊?
灵感修改了,还能称之为灵感吗?
这也许又是另一个写作误区。
不管是李娟,许许多多的作家前辈们,都不否定反复修改文章的必要性。
作家孙犁先生写了一辈子文章,晚年时候更加强调修改:“越到老年,我越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
04
“写作不是去逃避。不是去让你沉浸在一个虚假的温暖当中,写作是让你用另一个眼睛,用另一种视角去看世界。”
也许有人觉得,写作应该是孤独的,李娟的生活状态就是作家应该有的状态:不跟人来往,在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创作,最好更接近她一步:被大雪封住家门半个月出不了门,除了写作还能干什么。
但是李娟毫不留情地打破了这种有色眼镜。
没有对生活的理解,没有对人的认知,怎么可能写出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作品。
叶圣陶大师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
李娟的作品,都是非虚构的,内容多为对阿勒泰地区绝美风光的描绘及对身边日常生活的琐碎刻画。
她也说过,自己几近不可能创作虚构性的作品,她的灵感、情感都来自于身边熟悉的物、景、事、人包括她自己。
不逃避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才造就了今天的李娟,阿勒泰的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