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正,不坐。
古人通常席地而坐,那时候没有桌子和椅子,大家都是坐铺在地面的席子上。
一种说法是席子没有摆正,就不坐。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大家的座位没调整好,就不入座。
记得小时候吃酒席,主人家都会请一个懂礼仪的人做支客司。所谓支客司就是给客人安排座位的,辈分与长幼是非常重要的,绝不能乱了次序。
通常都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者坐在堂屋里那一桌的主位,亲疏关系越远,辈分越小,安排的位置也越偏远,这也是对长者的敬重。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杖者:指拄着拐杖的老人家。
现在大家越来越习惯以家庭为单位,吃饭都是自己家里人吃。以前,大家都是以家族或者村落为单位,一有什么红白喜事,十里八乡的人全都聚在一起,十分热闹。
当酒席吃好了,散席的时候,一定得等执着拐杖的老人家离开后,方可离去。
小时候每每家里有客人,父母就会告诉我们,吃了饭不要马上离席,得在一旁陪着,直到长辈亲戚吃好了才能下桌。现在这样的礼仪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是吃饱了就下桌了,所以经常会听到有老人回来悄悄说没有吃饱。老人家吃饭慢,但是因为大家都下桌了,自己就不好意思一个人坐那吃了。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傩:是乡下人驱鬼的一种仪式。
阼阶:指东边的台阶。一般是主人站立的位置。
乡里人在举行驱鬼的仪式时,孔子会穿上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远远地看着大家。这也是对乡人的一种尊敬。
学习《论语》的第二百四十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