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
文中的主人公对预习的态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课前预习为何没有想象中有用?
预习并没有让她在学习上有巨大的变化,甚至有时候不预习可能还会好一些,因为完全不预习会让她在听讲的时候有新鲜感,她的大脑会兴奋起来,活跃起来,听课时能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但是,完全不去做预习,她又做不到,她无法允许自己逃离原来一直遵循的路径,她希望一切都是确定的,在听课之前能确定的,知道老师即将要讲的东西,对于不确定的事情,她的内心是恐惧的,总害怕自己会丢掉一些什么。
预习之前,我们需要从思考性、方法性、工具性这三个维度对即将学的内容进行解构。
思想层面: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因为怎样的现实需求或是理论需求,我们必须学习这个知识,为什么产生了以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想法?
方法层面: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是如何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具体方法的,这个方法的逻辑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这个方法在逻辑推演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是什么?推演过程中又借助了怎样的思路?
工具层面:在借助方法对问题进行推演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知识作为解决当下这个问题的工具?最终所得到的这个知识作为工具能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哪些特征?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秉承怎样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个工具?
读书思考:
本篇文章对预习“思想性、方法性、工具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我先联系到的是老师的备课,备课是否做到了这三个方面?是否达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目的呢?因此,该如何备课?备课的主要步骤有哪些呢?好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