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见的闺蜜突然约我出来秋游。我高兴的赴约了。见面的时候,闺蜜还带着她的孩子米米过来了。
多年不见,小女孩快5岁了,长得非常可爱,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好像对什么都感到好奇。
一见面,闺蜜就拉着米米让她叫我“阿姨”。本以为这么有探求欲的孩子应该会很大方的和我打招呼,可没想到,米米立刻拉着闺蜜的衣袖,躲在了她身后。
闺蜜很尴尬的笑着说:“这孩子,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熟人,总是不肯叫人,胆子小的厉害。教了她不知多少次,就是改不了,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我说:“没关系,教孩子要慢慢来。”
闺蜜一脸的无奈:“我记得你家露露就很大方,你有什么教孩子的秘诀吗?”
我笑着说:“我哪来的秘诀啊!只是经常带孩子看绘本。我记得曾经给露露看过一本名叫《打招呼》的绘本,可能露露是受了那本书的启发吧。”
“这么有用吗?”闺蜜疑惑的问。
“这个绘本画的很有趣,也很有故事感,是由韩国作者金声美画的。它讲了小狐狸和邻居狼叔叔因为打招呼而引发的一个故事,对小朋友很有启发。你也可以带米米一起读读看。”
闺蜜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说:“那我回去就试试看。”
过了几日,闺蜜带着《打招呼》的绘本找到我:“这本书的故事确实不错,可我家米米一下子就看完了,也不知道她读懂了没有。我要怎么教她读这本书才好呢?”
“读绘本其实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那你快教教我吧!”
我点点头,开始和闺蜜介绍起自己读这个绘本的一些经验。
一、绘本作者及绘本赏析
这本书的作者金声美,是韩国的一名绘本作家。大学期间学的是视觉设计,一直喜爱绘本创作,曾出版过作品《猪猪之梦》。
这本《打招呼》的绘本采用16开的版面,每打开一页,两个版面连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场景。画面宽整,全部采用素描式线条绘制景物,除了绘本中的两个主人公用了彩色显示,其余都是清一色的黑白线条,整个画面显得特别干净整洁。也因为这样的布局与设计,让人从纷繁的世界里一眼体悟出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这种化繁就简的表现方式,也是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里会看到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在这里,更有利于几岁的孩子阅读与理解,作者的用心绘制,可见一斑。
再看看我们绘本中的两位主人公——小狐狸和狼叔叔。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呢?
在绘本里,作者为小狐狸画上了红色,红色本应象征着热情与灿烂,可我们这个小主人公小狐狸,却不完全是这样。他的思想感情线是非常丰富的:既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有和小朋友一样的犹豫和后悔,后来又在后悔中如释重负(因为狼叔叔终于搬走了,他不用再为要不要打招呼而纠结了),小狐狸的内心世界与热情灿烂的红色既统一又有冲突。在这里作者用一种热烈的色彩突显出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其实也需要我们认真细致的去理解。
狼叔叔采用的冷静色系——蓝色。狼叔叔是成人,心理应该比小狐狸成熟,这是作者选择蓝色的主要出发点。但是冷静的成人也会有自己的情绪,所以当他心情糟糕的时候也难免对小狐狸有些“意见”,不过他还是体现出了一个大人的大度,不仅跟小狐狸打了招呼,还问他想吃哪种面包,只是小狐狸因为“幼稚的生气”,从狼叔叔身边一“嗖”而过,再一次错过了与狼叔叔打招呼的机会。
像这样类似的冲突场景,绘本里还有好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就看细心的家长能不能引导孩子去发现了。
除了以上的阅读细节,作者还通过两位主人公的表情绘制,充分体现两人内心的心理世界。
比如一大早,小狐狸被妈妈训斥了,心情不好,这个时候的小狐狸,耳朵弯曲着,眼珠也斜到了眼眶的右上角,嘴角微微下撇,都表现出一种“我不高兴,你别惹我”的状态。
当狼叔叔搬走的时候,小狐狸终于如释重负,因为他终于可以不用为跟不跟狼叔叔打招呼而纠结了,我们再看看绘本中小狐狸的表情:头向上仰着,嘴张开呈欢呼状,两手举起来,眼睛眯着,显得好高兴的样子。对应着狼叔叔的表情,我们也可以让孩子试着去分析分析,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孩子的发现力与分析力。
二、本书阅读技巧解析
读故事,引发孩子的兴趣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坐在她喜欢待的地方,比如她的书房、书桌、客厅的沙发、或她的床头,和她一起阅读。
《打招呼》讲了小狐狸一家搬来狼叔叔家旁边的房子里,彼此成了邻居。
这天一大早,小狐狸因为被妈妈唠叨了几句,心情不太好。而狼叔叔呢,因为闹钟坏了,睡过了头,所以心情也有点糟糕。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相遇了。本来是邻居的两个人按理该相互打声招呼,可因为彼此的坏心情,就犹豫了,结果错过了打招呼的机会。
后来有好几次,两个人相遇都有机会打招呼的,可由于这样那样的“心理”原因,再次错过了。
直到某一天,狼叔叔突然搬家了,从此两个人再也没有了交集,也觉得彼此不再需要为打不打招呼而纠结感到松了一口气。
很久以后,小狐狸和狼叔叔在人行道上相向而行,彼此都觉得对方眼熟,但却都记不起对方是谁了,这个时候,彼此反而很有礼貌的打了声招呼。
在读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要孩子重述一段情节,或重复整个故事的梗概,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故事思维能力。
也可以让家长讲一段故事,然后让孩子接着将下面发生的故事,接着家长再讲一段,孩子讲下一段,让孩子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参与其中的乐趣。
故事结束了,但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却还只是刚刚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读绘本的技巧。
善提问,提升孩子的思考力
读完故事后,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宝宝,你觉得小狐狸一开始为什么不跟狼叔叔打招呼呢?”
等孩子回答了原因后,不论正确与否,我们要给予孩子以鼓励或者一个“爱的抱抱”:“宝宝都能给妈妈讲小狐狸的故事啦,很厉害哦!”
孩子一定会非常受鼓励,接下来她会更积极的参与到读绘本的过程中来。
接着我们抛出第二个问题:“狼叔叔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跟小狐狸打招呼呢?”
等宝宝回答后,我们就可以反过来要宝宝问妈妈问题。
这时,我们可以假装回答错误,让孩子来纠正,看孩子是否真的明白故事的内容了。
如果过程很顺利,我们就可以接着深入提问:宝宝有没有像小狐狸一样碰到过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的情况呢?”
如果回答“有”,那么我们就要帮着孩子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们可以举个自己不愿意与人打招呼的例子:“因为当时我也和小狐狸一样被妈妈训斥了,心情很不好,所以不想和叔叔打招呼。”
那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呢?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其实心情不好的确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大可不必为此烦恼。但是我们仍要懂得处理自己情绪,才会懂得理解他人。
这次我们因为心情不好所以不愿意与别人打招呼,下次有可能因为自己被人忽视而耿耿于怀,或者不好意思说一声“嗨,你好!”,因而会错过很多表达“友好”的机会,也会因此失去一些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当情绪不好时,我们一时忽略了与他人打招呼,没关系,下次一有机会,一定要努力去弥补。在街上或学校遇到了,大大方方和熟人打个招呼,说一声:“你好!”或者“你看起来真不错!”,别人一定会被你热情的情绪所感染,也会开心起来。而我们自己也用不再为打不打招呼而纠结苦恼了。
当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引导孩子——如何做,才能化解尴尬。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第三个阅读技巧。
勤练习,鼓舞孩子的行动力
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狼叔叔和小狐狸在街上遇到,狼叔叔刚好从面包店出来,便开心的和小狐狸打了招呼,还问小狐狸想吃什么面包。
虽然小狐狸没打理狼叔叔,但我们可以看到狼叔叔是如何给小狐狸打招呼的。所以如果我们一不小心成了故事中的小狐狸,我们是不是要积极回应一下他人的友好呢?
或者反过来,我们是狼叔叔这个角色,是不是要学习一下狼叔叔的开朗乐观呢?
这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来一个情景演绎,孩子当小狐狸,妈妈扮演狼叔叔,妈妈大方的与孩子打招呼,要孩子来回应;又或者让孩子来扮演狼叔叔,妈妈当小狐狸,孩子大声与“我”打招呼,“我”来回应。
这其中,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打招呼场景,让孩子来回应不同的打招呼情景,彻底释放孩子内心的“担忧”与“害怕”心理。
经过多次的练习,孩子一定会从中获得“行动力”,如果在真实的生活中,孩子能获得对方积极的回应,一定会大大提升他的获得感与认同感,那么以后,打招呼就不再是困扰孩子的问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