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段话里有几个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英语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英语学科的育人作用,即立德树人主要体现在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紧抓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于教育教学,即是完成教育根本任务的过程。崔允漷教授对于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解释很有特定,接地气,通俗易懂。他说关键能力即能做成事,必备品格即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即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
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三大主体范畴,内容的组织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这一段话中,英语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范畴是值得关注的,也是需要细细琢磨的。在语篇文本的解读中,可能根据这三大主题范畴,找准文本的基本主题方向,并对可能融合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主题范畴的筛选。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文本可能并不局限于某一范畴,而是跨越多个范畴,应细细分析。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几个词汇构成了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
可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的重大教育主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这些教育主题,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融入英语教育教学中,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现英语学科的思想性。
英语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英语学科的育人导向,在前面已经说过,主要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实。育人导向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日常的英语教学,落实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要求。英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体现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体现实践性。这个方面,倒是值得教师去好好思考的。如何去实现英语学科跨学科的实践活动,有什么好的切入点,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将来英语学习的走向。比如,英语和科学的跨学科主题活动。课标的指导性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即“教师教什么”,学即“学生学什么”,评即“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也是教学反思需要关注的三个关键点。学段衔接的问题,即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其实,我觉得要实现学段的有效衔接,让小学教师去幼儿园了解幼儿园孩子的上课日常,让中学教师来小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重要。仅仅看课标要求,作为老师怎么知道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只有去看了,去深入了解了,才能更好解决这个问题。记得去年参加乡村带头人培训时,有位专家老师讲过小初衔接的问题。从这位专家老师的话语中,我可以明显发现她对小学生的学生生活是不了解的。不了解老师的教,也不了解学生的学。她对小学英语的了解仅仅通过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一些非直接的渠道,这样的了解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