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言的场 深植文化的根

            ——听张学伟老师《铁杵成针》有感

一、使课堂成为语言的训练场

        在“解读”环节,张老师的“问读”不是碎问碎答,而是基于文体自觉的“问读”,着力梳理探究的“问读”。每一次“问读”都关注了由词到句、由句到文的整体朗读,实现了结构化的朗读教学。一次又一次的读词解词、读句解句,学生自然读懂了世传故事的脉络和内容,接下来的讲故事可谓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故事讲完后,张老师又不忘让学生回到整体朗读课文,此时的朗读,已是达成了语韵、意韵、神韵俱佳的水准。最为精彩的是品读环节。张老师在此环节主要采取的是“还原朗读”策略——基于动作还原、表情还原、心理还原、思想还原的情境还原。学生读出了李白“弃”的厌烦,“问”的疑惑,“感”的惭愧,“还”的坚定。在表情还原当中,张老师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进一步放大“感”的时长——看看“杵”,看看“针”,看看“老媪”,想想自己,进一步放大“感”的场域——以话筒当“杵”,以粉笔当“针”,以老师为“老媪”,以学生为“李白”,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二、使课堂成为思维的运动场

      从“教”的思维来看,张老师设计了“初读—问读—讲读—赛读—范读—拓读”等一系列读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发展到“读得懂、读得深”,最后进阶到“读得广、读得出”。三个任务前后关联,纵深推进,相得益彰。基于对学情的把握,任务一的初读,张老师没有刻意逗留,腾出时间给任务二的品读和任务三的拓读。这样的取舍,源自于对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课后习题的深刻理解。张老师的教学思维便是引导学生重走李白之路,沿着李白“弃”与“还”的脚印,追问李白“弃”与“还”的原因,从而以“成长型思维”带动学生心智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凸显人文主题,让成长的故事写满学生的心灵,张老师又设计了“拓读”任务,以三个文言故事展开思辨性阅读,深化成长主题。

三、使课堂成为文化的根植场

        在品读环节,张老师用“心”拈出的“弃”“问”“感”“还”四个字,学生通过用“心”想象李白当时的表情、心理和动作,充分理解了李白当时“弃”的厌烦、“问”的疑惑、“感”的惭愧、“还”的坚定。在拓读环节,张老师用“心”开掘了一条文化长河,这是一条“磨”与“恒”的文化长河,更是一条贯通古今的成长之河。当然,我们在看到张老师精心营造的三大场域之外,还应看到一节好课折射出的教师文本解读之功,意外生成之力,引领点拨之巧。好课如何诞生,张学伟老师《铁杵成针》一课即是最好的回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张学伟老师的文言文教学《铁杵成针》,打破了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新颖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导入环...
    张肖阅读 937评论 0 0
  •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69: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感谢教研室领导精心的组织,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感谢更多的人,...
    西岩耕夫阅读 4,479评论 0 0
  • 2025年2月15日邓锦芸晨间杂记: 未完的杂记 晨读之后,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码字二十分钟。不管长短,发布...
    岚烟lanyan阅读 3,173评论 0 1
  •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60: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个小学6个年级...
    西岩耕夫阅读 3,508评论 0 1
  • 申请项目:彩虹花优秀实验区域申报 (陕州区) 申请理由: 自从2018年3月5日“互加计划开学典礼”以来,彩虹花课...
    三门峡743王恺阅读 4,361评论 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