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图片
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图片
《大学》从第二章开始到第六章结束,内容都是“诚意”这件事,本章核心是说“诚意之本在慎独”。
“毋自欺”的“毋”字,在古代与“弗”、“勿”、“莫”等通用,是“不可、不要”的意思;“毋自欺”即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大学》“诚意”章所言“自欺”,即相当于“罔”,即心里明明知晓怎么做是对的,但实际做出来的行为却不能内外如一。
圣人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如果始终“自欺”,自己的人生就会处于“罔之生”的状态,仅仅是存活于世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天命之谓性”,人得天地正理以生,心是人行于世间的根本所在,身只是心的载体而已。如果存心虚妄,则心和仁不能合一,私欲遮蔽良知,行事难免会各种私邪,或是为沽名钓誉而作伪,或是为财物美色等昧心,这都是矫罔不直,这样的人生已经偏离了人道,彰显出来的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意义,只是行尸走肉或者披着人皮而已。
这种状态生存于世间,顶多算是侥幸不死的枉活一世而已。譬如一棵树,不管是杨树柳树,能畅茂条达,就是其生生之理所在。如果各种矫揉造作,人为的扭直修剪等等,是戕害它的生生之理,就算是这棵树侥幸存活下来,已经被摧残的不成样子,它还是原来的物类吗?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欺”与“罔”一个内,一个外。“可欺”是因为欺骗来自外面,君子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有可能被人误导而好心办了坏事;相反,如果不能保持内外表里如一,心里知道某些事情不应该去做,但在威胁利诱等等情况下去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罔己”,就是“自欺”。区分“欺”与“罔”,有助于解读“诚意”。
“恶恶臭”的两个“恶”字读音是不同的,前一个“恶”读[ wù]音,做动词用,表示“讨厌、厌恶”;后一个“恶”读[è]音,做形容词用,表示“不好的、令人作呕的”等;“臭”读[xiù]音,做名词用,指气味。“如恶[ wù]恶[è]臭[xiù]”即“就像讨厌令人作呕的气味一样”。对于令人作呕的臭秽气味,譬如粪坑或者垃圾堆的恶劣气味,人都会心生厌恶,即便嘴上不说,心里厌恶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好好色”的两个“好”字读音是不同的,前一个“好”读[hào]音,做动词用,表示“喜好;喜爱”,与“恶”[wù]的意思刚好相反;后一个“好”字读[hǎo]音,做形容词用,表示“美丽的、美好的”;“色”读[ sè]因,做名词用,表示“姿色,容颜”等,指外貌、外观等。“如好[hào]好[hǎo]色[ sè]”即“就像喜欢美好的事物一样”。对于美好的事物,人都会心生喜欢,即便嘴上不说,心里欢喜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见着好的事物会心生喜欢,见到龌龊的事情,就会心生厌恶,这是人的天性。“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容易,似乎毫无难度。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开始进入心性实修的阶段,才知道这个功夫实在是难。比如一个念头升起,虽然知道该“好好色,恶恶臭”,但是不知不觉中,很容易会不自觉的被“身所欲”牵引,导致好恶的边界模糊不清。有了这个夹杂,“好好色,恶恶臭”就不会再纯粹了,心也就会偏离“天理”的范畴。
对一般人来说,一动念的时候,难免会夹杂别的东西在里面,真的很难做到坦坦荡荡纯纯粹粹的去喜欢,或者坦坦荡荡纯纯粹粹的去厌恶。打个比方,我们一提到骗子,心里首先是厌恶,坑蒙拐骗道德沦丧,大家都会觉得很不耻。但突然听说某个骗子骗了几千万,香车美女,左拥右抱很享受等等,难免心生羡慕,这个时候对骗子的厌恶,已经不纯粹了,其中夹杂了自己的羡慕,“自欺”就产生了。有这个羡慕的心思,如果给自己这个机会,能骗到手几个亿,自己能保证自己一定不会去做吗?
真正的“诚意”,就是循天理而产生的意,不是因为个人“好名好色好利”的私欲而产生的私意,这是有根本区别的。只要先有个功利之心,就会去计较成败利钝,譬如被迫上班这件事,拿人钱财替人做事,自己逼着自己干,强打精神,还要坚持,最后肯定会疲惫不堪。再比如打麻将这件事,别人一千块钱一天雇你去打麻将的时候,你马上就开始计较里边的付出和利益,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有厌恶出来,就像被老师逼着写作业一样,自然是很累的事情。相反,如果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不是功利之心牵引的,就会干劲十足,不觉得累。
圣人之学,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诚”字而已。圣人的“善”就是确确实实的去“好好色,恶恶臭”,做到无念不善。始终保持不自欺,是非之心清晰明了,立住一个“诚”字。对于“好色”就顺应天性去喜欢;对于“恶臭”就顺应天性去厌恶,这就是合道循理而行。刻意违背自己的天性也是“自欺”,扭曲自己的知觉就已经偏离“诚”字了,关键是“发乎情,止乎礼”,知觉到了也不会陷溺其中而迷失自己。
“慊[qiè]”通“惬”,即表里如一的心安理得;“自慊”即自慊于心,也就是“内省不疚,问心无愧”,对应《孟子》中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与“自欺”的意思完全相反。“行慊于心”就是“知行合一”,就是“率性之谓道”,就是“诚于中,形于外”。
“慎独”的“独”,不仅指没有其他人的一个人独处时,而是涵盖所有“他人不知而己所独知”的时候。人无论身在何方,心中的“知”都是自己的“独知”,别人无可替代。每个心体都主宰一个生命在天地之间坐止起息,每个心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外在的制度规则,只能约束人的外在行为,而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念头时 ,是掩无可掩,逃无可逃,避无可避,而“慎独”所“慎”的正是这个自己独知独见的心中意念。
人如果不能在此“独知处”用功夫,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夫,就是在“作伪”了。当自己独处的时候,心里有什么,自己是骗不了自己的。所以念头有没有什么虚假,自己是最清楚的。这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就是“诚”的萌芽处。此处不管是善念恶念,毫无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这就是王道和霸道、义和利、诚和伪、善和恶的最初的分界。
这个地方能站得稳定得住,就是立诚,就是不自欺。人只要是在清醒的状态,心中就会有持续不断的念头。心体的状态,如同“逝者如斯夫”的河流,前念刚灭,后念又生,是不会有什么真空期的。所以“慎独”功夫是没有间断的,要时时保持戒慎恐惧,一旦松懈,私欲就会攀附心体,要么开始自欺,要么恶念升腾。“慎独”的“慎”,关键是对“善”念的存养,对“恶”念足够的戒备和警惕,这才是真正“存天理,去私欲”的儒学修心功夫。
图片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图片
刘长志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5 人喜欢
阅读 112
刘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