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手教师,首次参加说课比赛的经历让我在教研组的支持中收获成长。本次说课围绕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从教材解读到实验落地,处处凝结着团队的智慧。
一、教研助力:从课标解读到实验打磨
教研组多次组织集体备课,带领我梳理课标要求,明确“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核心概念。在学情分析环节,组长分享了往届学生的典型认知误区,帮助我精准定位教学难点。实验材料筹备时,团队成员共同测试轨道宽度与珠子适配性:起初选用的5厘米轨道因宽度过大导致钢珠跑偏,在教研员建议下,尝试3厘米窄轨道并对比木质弹珠与钢珠的滚动稳定性,最终通过15°坡度的轨道设计,将运动时间控制在3-5秒,确保学生能准确计时。
二、逐字稿与教态:在研磨中精进
我的逐字稿初稿逻辑松散,教研组老师逐句批注:“将教材分析与实验设计关联”“用问题链引导探究逻辑”。在团队模拟说课会上,同事们指出我语速过快、手势僵硬的问题,于是我们共同设计“分段计时训练法”,用手机录制说课视频,逐帧调整语气停顿与肢体语言。PPT制作时,组长建议采用白色为PPT底色,黑色字体呈现,用流程图可视化实验步骤,动态演示“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让抽象概念更贴合儿童认知。
三、反思:个人成长与团队力量
比赛中虽呈现了完整的教学流程,但仍暴露出生成性问题预设不足的短板。赛后教研组开展专题研讨会,此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一节优质课的呈现,是个人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与教研组集体智慧的融合——从实验材料的毫米级调整,到说课语言的逻辑闭环,每一步都离不开团队的托举。未来我将继续在教研支持中深耕课堂,让科学探究的种子在师生共生的土壤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