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黄的稻谷,眼前就会浮现一片金黄色的稻田,秋风吹过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里弯下了头。稻谷碾成白米的刹那,无数新的生命便真正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在80年代,由于气候原因的影响,家乡种植稻谷的很少,大多是红薯、玉米、黄豆、小麦等农作物为主,所以家家户户吃的大多是几种谷物混合在一起做成的杂面,如果想吃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实属不易。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记忆犹新无法忘却的那种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是母亲为我做的一碗米饭。
1984年的一个冬天,晚上零点班,睡意朦胧时母亲喊我起床。迷迷糊糊穿衣间,一股淡淡的米香味飘然而来,很是讶然。这大半夜的哪来的米香味,难道是西户邻居家的?因为邻家生活条件比我家好,平时能吃上大米。正在诧异时,母亲走过来说:“快点起来,妈妈给你做好吃的了。”我望了母亲一眼,心里嘀咕,有什么好吃的,还不是杂面做的面条和黄馍馍。可当我走进厨房去洗脸时,母亲指指火上的锅,眨眨眼,我扭头看去,锅盖上面正冒着一团热气,呀!原来香味是自家飘来的,是妈妈在蒸米饭。我顾不上盛洗脸水,高兴地搂着母亲撒娇说:“谢谢妈妈。”母亲用食指点点我的额头,让我快点洗脸。等我洗漱完毕,她已经将一碗蓬松松的白米饭给我端上饭桌并拌上白糖。看到一粒粒洁白的米粒,像崩开的小白花,我迫不及待的尝上一口,软糯糯、甜丝丝,满嘴散发着浓浓的清香,随后向母亲打听大米的来处。母亲缓缓地说:“今天在别处买了几十斤稻谷,我在石臼里舂了舂,知道你爱吃米饭,晚上先蒸一碗,让你这个小馋猫吃个鲜。”
听了母亲的话,我沉思片刻。母亲是个没文化且老实的农村妇女,她很爱我们,为了这个家付出很多。由于条件不好,孩子多,生活经常是紧巴巴的,但她从来不在我们面前表露出自己的辛苦。这次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吃上米饭,不知积攒了多长时间的钱才买到的这点稻谷。我让母亲也吃一点,“我不饿,你快吃,吃饱了好去上班,”她催促着我。其实,我知道,母亲不是不想吃,而是舍不得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全国种植水稻的地方比以前多起来。经过水稻种业科技工作者们披荆斩棘、孜孜不倦,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稻谷的产量也越来越高,品种也愈来愈全。每到秋天,远方的田野上,金灿灿的稻谷像秋姑娘的长发,在秋风里翩翩起舞。如杜甫诗曰“香稻三秋末,平田百倾间。”白居易的“登灵应台往北,居高始见寰小,对远方知色界空,回首却归朝市去,一稊米落左仓中。” 而且,米饭的做法也多种多样,在配料、食材、吃法也不再单一,米饭在生活中也成了家常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今天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从小就知道粮食的珍贵,早已将节约变成了习惯。时常提醒身边的朋友,无论在家里或是餐馆,不要铺张浪费,因为它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母亲已离我而去十多年,但对母亲的思念却愈来愈浓,时常忆起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那种暖暖的母爱,细微的关怀,谆谆的教诲,如影随形一直缠绕着我。而多年前的那个深夜,母亲为我做的那碗甜米饭,始终让我回味无穷。那碗米饭承载着母亲对女儿一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