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认知中,所有的孩子应该把所有的工作做到最好,这仿佛是他们理所应当的。但凡孩子做错了点什么,我们也总觉得是孩子们的错,很少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教给孩子这样的行为习惯。当然,不教也可以,除非是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有这样的榜样,并且孩子还能够从榜样的身上学习。
班级里的孩子是寄宿,多数同学一周回家一次,除非请假。孩子小小年纪在学校寄宿确实不容易,想一想一天24小时都要呆在学校,并且要度过一周这样的日子,自己都觉得佩服孩子们。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好一些,我便把自家的烧水壶拿到学校,好让孩子们冬天有热水洗头洗脚,也把自家的吹风机拿到学校,好让孩子们洗过头之后,能够把头发吹干,不至于感冒。总觉得自己能够做到这份上,应该是非常称职的老师,如果单从举动上来看。
孩子们也确实因此生活方便了许多,特别是女同学。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方便烧热水、拿到吹风机,我的办公室门是没有落锁的。可孩子们有时候的表现却令我感到不满,比如放的好好的烧水壶,用过之后不能回归原位;比如用过的吹风机,不能够把线盘起来;比如满地的头发没有清理干净;比如不能够按时把办公室打扫一下。即使是这样,也很少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最多有时候会指派同学把卫生打扫一下,而不是具体告诉孩子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使用后应该如何收纳。
不过还好,毕竟是孩子们,就是稍微乱一点也没有什么。今天看到的一幕,就让我觉得非常气愤了,不知什么时候,孩子在我的办公室里烧开水泡方便面,冲豆奶粉。这且不说,还把剩下的调味包和包装袋放在桌子上,看到这些,我也没有把这些垃圾扔掉,而是想拿到教室问个究竟。气冲冲在教室里询问,豪说这东西确实是他的,但却不是他放在我办公室里的,还口口声声地说自己的食物交给另一个同学了。这下让我更恼火了,好汉做事好汉当,做了错事又推诿扯皮,这算什么?于是气不打一出来,开始了审问工作,结果无非是两位同学承认这是自己干的。
这有什么用呢?事后冷静思考一下,这其实也不能全怪孩子们。从家里到学校,有哪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进行过这些行为习惯的教育呢?孩子们又参与了多少家务劳动呢?既然孩子几乎没有从事这样的劳动,更没有人教他们该怎样做,出这样的事情就不足为奇。
国家已经把劳动教育课纳入课表,看来是十分必要的。下个学期起,也应当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做细致。想让孩子在哪个方面做得好?就需要把工作具体怎么做?流程是什么?标准是什么?讲清楚,还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经过这样的流程,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这些技能,从而养成好的习惯,切实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学校和老师应该做的事。
如果看到学生做错的事情,就责怪发脾气,这只能说明做老师的缺少方法。虽不能做到未雨绸缪,也应当把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孩子们,如果教育滞后一步,那就更需要亡羊补牢。借此警示自己要做好规划,全面育人绝非一句空话,而落实的关键就在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