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人在洞中修炼多时,就在人们都觉得他即将修成之时,王阳明却悟出一个道理,抛弃念亲就是断灭“种姓”,通过这段时间参经修禅,王阳明将自己的种姓说与佛家的种姓说融合了起来。佛家所谓种姓,即正涅槃之种也。王阳明的种性就是佛性,即人的本性。
因此,王阳明心生一念,即修炼习定为“簸弄精魂,非道也”。弘治十六年(1503年)2月,王阳明断然放弃道术修炼,走出阳明洞,上报朝廷请求移居杭城养病。
在去杭城途中,王阳明访问了绍兴梅山本觉寺、萧山牛头山之牛峰寺,盘桓辗转以致3月份才到达杭城。
在杭城,王阳明寓居南屏山净慈寺,继续专心研读佛经,频繁往来于南屏、虎跑诸佛教名刹之间,访禅问道。
王阳明进步神速,禅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有一位坐僧,三年不语不视,王阳明走过去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麽!终日眼睁睁看甚麽!”
那坐僧听后,居然一惊而起,向王阳明求示心要。
王阳明就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坐僧回答说,家中尚有老母。王阳明就问,“思念你母亲吗?”
坐僧回答说,禁不住不思亲之念。王阳明就教训他说:“此念,人之种性。若果可断,寂灭种性矣。”
僧泣谢,第二天便回老家去了。
王阳明这是把儒家的人伦与佛家的种性统一了起来。
王阳明虽然放弃了修道,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尹真人传授的导引修炼法。最大的可能,尹真人的导引术,对改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王阳明并不是完全摈弃释道。
阳明在儒释届已享有较高的地位。当时他只是朝廷一个主事级的中下官员,而且病假在家,但杭城本地和外地的达官、名士、名僧,纷纷前来和他交游论学。
浙江布政使毕亨(字嘉会),器识英迈,好学多问,有古大臣风,率众游西湖诸峰。王阳明也被邀请同游,并与主人毕亨诗歌唱和,相谈甚欢。
杭州知府杨孟瑛,颇有政声,组织疏浚西湖,修筑了著名的杨公堤。杨公少时曾在家乡丰都平山脚下读书,他的父亲杨大荣又是是丰都第一个进士,现在成为一方大员,便在家乡创办了平山书院。书院建成后,也请王阳明作文纪念,王阳明为作《平山书院记》。
朱应登(字升之,号凌溪)与王阳明同年进士,恃才傲物,居“弘治七子”、“四大家”、“江北四子”、“十才子”之列。时任南京户部主事,他来到杭州,慕名拜访王阳明,共游越王台。
吾谨(字惟可,号了虚,)“四才子”之一,博学多才,少嗜佛老,喜欢清虚高旷之论。八月造访王阳明,谈性命虚灵之说,阳明正之以体用一源之学,谓“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孟子所谓性善是继之者,非本然之性也。”
这里王阳明提出一个观点,孟子所谓的性善(仁义礼智)是后天的,不是先天本然之性,也就是说孟子没有说过性本善,人性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所以修行之道就是不断扩充向善之性。
慈云寺禅师宴请王阳明,王阳明回书答谢。
徐霈(字孔霖,号东溪)慕名问学于王阳明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