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的文章是陶行知先生的《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初读无感,再读敬佩,三读崇拜!陶先生的爱国情操和平民化教育的思想,拳拳之心报国以期“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的梦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熠熠生辉!
1935年,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第一课”上提出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拳拳赤诚溢于言表。 陶行知先生,以其“知行合一”完美回答了这三问。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在外留学多年,他自己也说“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在常人看来,读书,不就是求取功名,不就是拜托平民的身份吗?可是,陶先生却说:“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虽然身上有“外国的贵族的风尚”,然而他义无反顾的“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而且是心中“有一定的使命”,即“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读到此处,我深深的感受到陶先生割舍不断的中国心,始终如一的中国情。
如果从内心满怀爱国情是“知”,那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便是陶行知先生的“行”,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我们可以想象:身着“棉袄”和“布棉套裤”,头戴“一顶西瓜皮帽”的陶先生,“开办暑期学校”、“服务中华教育改进社”“随便什么地方宣传平民教育”,完完全全的实践者“挽回国家的厄运,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
爱国,就该学陶行知先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当下,我们的学校都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办学的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当我们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真正的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把爱国教育融于我们的课堂,融于我们的德育活动,融于我们的方方面面!唯有“生活化”的德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更好的实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效果!
写到这里,我想,我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也更加清晰起来。当然,“知行合一”的步伐,也会更加坚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