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董玉婷老师选的这本书特别好,它不仅适合我们老师阅读更能帮助很多家长解决孩子手机在问题,所以我还是建议我们老梁读书会的老师们能把这本书分享给班上更多的家长听。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Creating healthy habits for kids growing up in a digital world (在数码时代帮助一个孩子养成健康的习惯),所以这本书不仅讲脑科学,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元认知和自驱力到底从哪儿来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随着科技产品使用而来不仅仅有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有网络霸凌、睡眠不足、颈肩背痛、肥胖、视力下降、焦虑、抑郁和成瘾等身体肯精神问题,我们作为成年人尚且应接不暇,更何况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为什么手机那么具备吸引力呢?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一个词叫作“注意力经济”。那就是谁能够吸引到最多的注意力,谁就能够赚到最多的钱。我们现在刷抖音最多,那抖音就最赚钱;我们玩微信最多,那微信就最赚钱。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睿智的观点:如果你在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时候没有花钱,那么请记得,你不是它的用户,而是它的产品,它的数据,它的广告载体,所以这种互联网产品更容易让人成瘾。
这个时代要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青少年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在150次以上,当然我们成年人可能会更多,因为成年人用手机会更没有忌惮。美国权威的《儿科》杂志上刊登的科研文章表明,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会导致一个人(初学走路的孩子)的脑白质(髓鞘)异常,当髓鞘太薄或遭到破坏时,神经信号就不能正常地进行传导;神经信号的传导就会变慢,甚至停止,由此引发心理健康、行为以及神经病学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沉迷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在我们头脑中,跟日常生活最相关的五种神经递质分别是多巴胺、皮质醇、内啡肽、催产素和血清素。这五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多巴胺让我们兴奋,让我们有获得感、成就感。为什么大量的孩子喜欢游戏,因为他们从游戏中可以获得多巴胺。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他都是沮丧的、痛苦的,都是被人挑剔、被人唠叨的,所以他没法正常获得多巴胺,他只能通过打游戏、喝可乐、买鞋子来满足自己。
当我们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时,我们为了抗压、为了打起精神来,我们就会分泌皮质醇,皮质醇能让我们应付艰难的工作。但是如果身体长期处在高压之下,我们的皮质醇就会过量,而皮质醇的过量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甚至影响到海马体,也就是我们的记忆力会变得更差。
当我们产生被关爱的感觉、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觉得很满意时,我们会产生沉浸式的享受,这种享受的感觉就是内啡肽在分泌,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讲,内啡肽的分泌是非常稀缺的,因为他们很少能有机会体会到享受的感觉。
催产素是爱的表达。当我们和孩子拥抱、连接、相互理解,一块儿欢笑、一块儿流泪的时候,他体内分泌的就是催产素。这代表着被爱,只有被爱、被接纳、有连接,这个人才容易为自己做出改变。但现实中父母总是以自己的理解去指责孩子,这也是孩子不愿去改变的原因。
最后一种神经递质是血清素,它让我们头脑清醒、冷静、理智。当你在做一些有创造力的事的时候,当你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做一些带来成长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头脑会分泌血清素,而沉迷手机机会降低血清素的分泌,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人类发明。但人类对手机的使用现在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要学会跟孩子一块儿合理地掌控手机。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者社交软件,他体内皮质醇和多巴胺的含量会提升,但是内啡肽、催产素和血清素都会降低。
作者说,完全不建议两岁以下的孩子使用任何科技类的产品,也不要给两岁以下的孩子看手机、iPad,对于两到五岁的孩子,每天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应该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过早买手机,孩子也会炫耀自己有手机,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无法控制或造成手机上瘾,所以提升认知这件事要非常重要的。
如何去识别我们的孩子是否已经有了网络成瘾的症状呢?简单来讲有这么几个表现:第一个是渴望,一会都不能离开手机。第二个是失控,没有时间概念。第三是强迫性,对电子游戏或网络使用表现出的兴趣,已经超出了对日常生活中其他事物的兴趣。第四个是不计后果,尽管已经出现考试不及格、颈部疲劳、体重增加、睡眠不足,但花费在电子游戏和网络使用上的时间仍然呈不断延长的势头。
那什么时候给孩子买手机合适?书中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你首先要考察的是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看他是不是淡定,是不是可以沟通,是不是能够和你好好说话,如果不能,就不要考虑手机这件事。
第二、你的孩子会不会跟别的同学和谐相处,有没有学会交朋友,有没有觉得跟朋友在一块儿玩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没有这项技能,你过早地把手机给他,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就不跟别人玩了,他每天只要有空就自己看手机。
第三、你的孩子能不能按照约定时间读书学习、吃饭睡觉,有没有时间管理能力。
我们必须记住只有当孩子具备了自我管控情绪、社交和时间这三方面的能力,家长才可以给他手机,而且在给他手机的初期,家长还需要和孩子有更多的沟通,就是你得知道他用手机都干了些什么,因为你是他的监护人。
当然在给孩子手机之前,父母需要和孩子聊一聊,搞清楚这个设备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你需要一部手机,我们希望你用这部手机做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比如餐桌上不要用、汽车里不要用、卧室里不要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能用等等。
青春期的时候,大脑喜欢冒险,喜欢新事物,重视同伴的赞赏,所以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青少年在看手机的时候会容易成瘾,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讲,他就是希望被关注、被点赞,我们的头脑太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太容易被点赞所绑架。
有一组来自美国的数据,非常触目惊心:“2012年至2015年间,青春期女孩患抑郁症的人数增加了50%,而男孩是21%。自2010年以来,女孩的自杀行为增长了70%,而男孩是25%。过去十年,因自残而入院治疗的15—19岁的女孩增加了62%,10—14岁年龄段的女孩,入院率飙升了189%。……2017年,大一新生中自述感觉‘不堪重负’的比例从2010年的29%上升到了41%。”
为什么男孩跟女孩不一样,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男孩跟女孩在手机上成瘾的对象不同,男孩手机成瘾是打游戏,女孩手机成瘾是刷社交网络。女孩子如果在社交软件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她会感受到大量虚假的社会压力,从而产生更多的焦虑,她们的头脑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我们所分泌的皮质醇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大脑不是看不见的东西,如果我们每天只管孩子外部的行为习惯,那意味着你在用自己的大脑掌控孩子的生活,而孩子的脑袋就没用了。那他们就只能够去打游戏,因为它只有打游戏的时候有用,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在大脑要是否健康。
董老师今年教九年级,她受这本书的启发,她计划把这半年的时间定位手机管理学情,她想和家长一起行动,让孩子们学会正确使用手机。
她的想法非常好,但要实现则需要家长配合,不过以董老师的智慧,她能完成这个挑战。但我想说,孩子的问题其实还是家长的问题,我们老师只是助力,最关键的是家长要对孩子负责,家长必须付出100%的努力。
作为父母,想要让孩子摆脱网络成瘾我们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跟他建立足够亲密的联系,同时把精力放在工具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创造上,而不是让工具掌控我们的大脑,使我们成为别人的互联网产品。
感谢董老师的精彩分享!